产业化对生物医药发展影响重大 |
![]() |
日前,在2010年全国药品注册管理工作会议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在其专题报告《建设医药科技强国、产业大国的思考》中如是指出:“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可期,但其研究成果产业化程度仍令人堪忧。”
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政府有意培育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据测算,我国生物产业总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
科技部门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长了2倍,研发经费增加了4倍,国际上发表论文增加了6倍,申请临床研究的药物数量增加了8倍,专利数量增加了10倍。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达到6万亿元的规模。
更具有特别意义的是,2009年6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明确了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随之,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各自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大大小小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一夜成林。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北京生物园、以后期研究为主的天津国际联合研究院、以临床研究中心为主的上海生物园、以大型动物实验基地为主的云南生物园以及江苏、石家庄、武汉等九大生物园。
科研成果产业化不理想
对于当前这股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热潮,王宏广指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开发区热”和90年代中期的“高新区热”相比,目前国内生物产业园表现出建设主体企业化、投资结构多元化以及规划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的特点,这在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化基地发展中体现得较为突出。
然而,上下游技术开发不协调、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困难,对当前风风火火建设的生物产业基地来说,依然是其产业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瓶颈。而且,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状况不理想正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最新数据显示,生物医药研发经费占医药产业整体研发经费的比重不到15%,却发表了包含生物技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在内的占全行业43%比重的论文;相比之下,其专利成果仅占了全行业的17%,而且这一比例还有下降的趋势。
国家业界联合共破瓶颈
如何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提升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王宏广指出,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完善生物医药研发机制,整合资源,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人才、硬件等三个要素进行重点建设,并配备具有多层次知识结构的研发人才,多渠道、多元化筹集研发资金,遵循我国现行的GLP、GCP和生物新药申报程序进行研发和新药注册。
事实上,中山健康产业基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等医药产业基地在生物技术产业转化方面也都进行着各自的探索,比如与新药创新中心合作、建立产业化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孵化基金等等。而王宏广也特别提到了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新城运用企业化运作模式,他认为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新城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的思路值得总结。

- 相关报道
-
- Cell新子刊:深圳湾实验室饶浪团队开发不依赖抗生素的幽门螺杆菌防治新策略 (2025-04-22)
- Cell系列综述: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进展、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以及监管挑战 (2025-04-22)
- Science:将微生物疫苗与竞争菌株组合使用可有效杀死肠道中的致病菌 (2025-04-22)
- 2025年度“沪惠保”正式开启参保通道,升级国内外特药保障优化健康增值服务 (2025-04-22)
-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天使之旅"再启生命护航 (2025-04-22)
- 【会议通知】ISFO (2025-04-22)
- "筛查新方案启航,公益行动助力"----共筑中国鼻咽癌防治新高地 (2025-04-22)
- 专家、业界聚焦西医药出海:摸索可行性途径 (2025-04-22)
- 两部分发文 许可出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临盆 (2025-04-22)
- 国度医保局:展开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任务 (2025-04-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