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药品市场9大骗术大揭秘

药品市场9大骗术大揭秘

  日前,深圳市药监局根据近年来投诉和案件办理,总结出药品市场上出现的典型九大骗术,以帮助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主动维权。

 

  1.网上购药“忽悠”多。网上药品销售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价格优势“迷”倒了不少消费者。但据药监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合法的互联网药品交易网站仅有41家。

  提醒: 查清合法售药网站名单。经药监部门批准的合法网站,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项目中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查询。

 

  2.义诊讲座莫轻信。“健康讲座”和“义诊”近几年经常被一些人用作骗钱揽财的幌子。

  提醒:切勿冲动购买产品。不要随意听信“健康讲座”的体检结果和当场推荐给您的治疗仪及药物疗效,切勿冲动购买产品,一些自称“外面买不到”的产品往往是冒牌货;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应保存好购物凭证,以保留维权证明。

 

  3.“高科技”产品治百病。能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近50种疾病的高科技产品你敢买吗?

  提醒:没证产品疗效没保证。对药品和医疗器械合用的产品,不但其器械部分应该注册,且其药品部分也应该经国家批准注册,否则就属于非法产品。而对于宣传中所声称的功效、适应症等,应以国家批准的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中记载的内容为准。最重要的是切勿购买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无证产品。


  4.免费体验挖陷阱。目前一些不良商家以免费体验的手段和所谓包治百病的医疗器械或保健器材,忽悠了很多老年人。

  提醒:切勿盲信保健器材功效。保健器材和医疗器械对疾病治疗或康复有一定辅助功能,但不可能同时治疗数十种疾病,甚至包治百病。切勿认为某一种器材能够代替就医治疗,耽误了医治疾病的时机。

 

  5.“奇效”产品当小心。一些化妆品商家通过广告大肆推出“快速美白”的产品,而一些非法的化妆品通常通过添加超量的汞来达到快速美白的目的,消费者长期使用这些产品不仅会致病致癌,还可能导致使用者毁容。

  提醒: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慎买。对美白、祛斑、染发等特殊用途的化妆品,消费者应谨慎购买使用,最好到正规商家购买。


  6.“速效药”添加禁用成分。当你遇到降压降糖、补肾壮阳、改善睡眠、减肥瘦身类产品标榜“快速见效”时,可要当心了!这类保健食品往往非法添加了禁用的药品成分。

  提醒:夸张宣传不可信。在自行购买使用保健食品时,要对标示具有立即见效等夸张宣传的产品,提高警惕。服用保健食品期间,如果出现严重的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及时就诊。同时,保留好销售凭证和物品,立即向药监部门举报。


  7.买一送一藏玄机。买一送一固然够实惠,但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都属于违法行为,即使赠送的不是药品,也要仔细甄别。

  提醒:购买药品多留心眼。在获得“免费赠品”时,务必认真查看产品的商标和批准文号等,并且一定要认清赠品究竟属于药品还是保健品。同时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查询其批准文号和名称。


  8.非药化装成药。一些“非药品”常常披上“药衣”以欺骗消费者。到药店买药可要睁大眼睛,看清楚药品外包装盒上是否有“国药准字”的批准文号,标有“消”、“健”、“食”字的都不是药品
  提醒:用药就选“药”字号。到药店购买药品时,,要注意辨别包装上有无药品批准文号,只有标示国药准字的才是药品。


  9.午夜广告多虚假。深圳市药监局表示,午夜广告中暗藏的“黑色陷阱”屡屡让人中招。

  提醒:上网查准产品标识。午夜(午休)广告推销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标识很多都不符合国家规定。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fda.gov.cn对相关产品的批准文号进行查询核实。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