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2014年是中国的“移动医疗元年”

2014年是中国的“移动医疗元年”

  医药网2月6日讯 有人说,2014年是中国的“移动医疗元年”。这一年,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速,人口健康信息化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各种移动健康服务应用软件令人应接不暇,以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商界大佬也在加紧布局移动医疗。

  资本的进入一次次刷新着移动医疗的价值,公众的热盼也让移动医疗使命感爆棚。然而,移动医疗究竟该往何处去,似乎已被着急赶路的先行者们遗忘在脑后。

  新技术砸不了医生饭碗

  在辽宁省医院协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日前召开的汇溪湖医院信息化论坛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毫不留情地向互联网大咖的“移动医疗梦”泼了一盆冷水。

  2014年5月,支付宝对外公布“未来医院”计划,宣布对医疗机构开放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同年11月,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放言:“30年后让医生失业。”此言一出,一众拥趸对“在家就诊”的未来医疗模式憧憬万分。

  “新技术确实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但若要取代医疗,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杉说,移动医疗取代不了治疗方案的提供者,即医师、护士、药师、技术员、营养师、康复师的作用。“别说30年,就是60年后,医生的饭碗还能保得住。”

  实际上,“未来医院”计划无非为患者打造了一个O2O的就医流程,即把挂号、缴费、取报告搬到线上,而问诊、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服务的核心环节,依然在线下由患者和医生面对面完成,医生终究还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稀缺资源。

  至于应用互联网视频等技术,实现远程问诊、家中就诊的设想,王杉认为更不靠谱。试想,如果医生不再亲自望、触、叩、听,不再结合患者的发病史、家族史进行系统检查,而是通过观察屏幕中患者的表现,甚至仅仅依靠几张检查化验单,就对患者病情作出诊断,未免有些令人贻笑大方,也无法保证患者安全。

  深圳市联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朱双全认为,过分夸大移动医疗的作用,会模糊其本质。“缩短患者的非医疗等待时间,让患者能尽快看上医生,才是移动医疗在院前应发挥的作用。”

  为缓解就医难问题,各种主攻挂号服务的移动医疗产品应运而生。百度CEO李彦宏近日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位患者都能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权威医疗机构医生的诊疗服务。“百度医生”App宣称已与解放军总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实现一键预约医生功能。

  对此,王杉表示,如果不考虑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所有患者都能通过网络甚至电话预约最权威的专家,岂不是与分级诊疗模式相悖?

  关键是满足医院需求

  时下,移动医疗产品爆炸式充斥于医疗保健市场。从院前预约挂号、采集信息,到院内诊疗服务,再到出院后健康管理,形式五花八门,尤以院前患者服务产品居多。

  究竟哪种产品定位和模式能够激发医疗产业的活力?朱双全认为,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是医患双方共同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移动医疗创新产品。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