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市场倒逼机制启动 |
![]() |
医药网3月13日讯 3月10日,苹果公司春季发布会,宣布要借Apple Watch进军医疗领域。我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为一款新医疗应用的合作开发者。
有媒体报道,苹果主动找上门的原因是,医学研究的参与者难招募,而宣武医院是目前我国接诊帕金森患者最多的医院,去年一年接诊数量就达到35000多人次,丰富的治疗经验可为这项研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参与这项应用研究的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陈彪教授向媒体透露,宣武医院参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供患者用于自我观察;另一方面是让医生来观察,进而用这个终端来研究相关的问题。所有佩戴Apple Watch手表的帕金森病患者都能上传数据,这些数据上传到苹果云之后,参与研究的医疗机构就能拿到所收集的数据。
“我不太了解提供的数据是什么类型,如果是基础信息、病例信息,在没有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数据共享肯定是不合法的。”鼎普科技信息安全研究院研发总监徐志亮认为。
“宏观信息是可以共享的,”徐志亮解释,“比如几年来关于某种疾病的趋势分析、生病人群归类、生病年龄层分析等。”
“与此同时,宣武医院与苹果应该协商,采用什么样的防护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并且对使用信息的方式等细节达成约定,”徐志亮说,“此外,苹果方面必须保证妥善保存信息。”
徐志亮说,正在走征求意见程序的“刑法修正案”对信息保管做了新规定,“信息保管有过失,网站平台也将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缺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目前不仅没有解决信息授权问题,信息使用后造成的医疗纠纷怎么防范、怎么处理同样无解。”
在国外大企业已对国内医疗数据发生浓厚兴趣时,我国的数据库使用却还没开始谋划布局。“现有数据库,还是信息‘孤岛’,没有形成大的联合体,”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委员说,“一些医学院校有做移动医疗的尝试,但都是你做一个、他做一个,没有联合起来。”
“孤岛”也是政府信息库的现状,“政府方面对数据信息的使用是相对谨慎的,”徐志亮介绍,“多是委托第三方分析,仅限用于为本单位做决定、做决策提供参考。”
没有一个统筹的好机制,需要跨部门、多因素考量的问题,难以得到全方位分析,徐志亮评价,“部门间不融合,通盘统筹很难。”
“很多人还没醒过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委员解释体制内融合滞后的原因,对于惯于跟随的人来说,变化快到跟不上。
美国1月30日正式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先期拟投入2.15亿美元。比“移动医疗”更进一步,将生物基因疗法与医疗大数据结合起来,被视为是“国家层面”的启动。
在我国,最早的感知来自市场,互联网巨头2014年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阿里健康”斥资1.7亿美元,并开始“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则投资1.065亿美元开启“智慧医疗”计划,连接医学专业人士、医院和用户。
移动医疗的“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启动。王松灵说,互联网公司主导将难以调动综合各部分资源,“数据获取必然离不开医学院校、医学团队的支持,应用也要靠医生实施。”考虑到我国国情,他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应该将其作为支柱性的发展方向,实施重大技术探索,突破隔阂,整合资源往前走。
饶子和也认同:“跨学科领域,不交流不合作做不好,国家层面应该开始考虑这样的规划。”“要注意和现行的医疗改革结合好,兼顾医疗资源平衡化,监管制度也要跟上,探索线上线下的配合促进模式。”曹雪涛提醒。
医药网新闻
有媒体报道,苹果主动找上门的原因是,医学研究的参与者难招募,而宣武医院是目前我国接诊帕金森患者最多的医院,去年一年接诊数量就达到35000多人次,丰富的治疗经验可为这项研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参与这项应用研究的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陈彪教授向媒体透露,宣武医院参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供患者用于自我观察;另一方面是让医生来观察,进而用这个终端来研究相关的问题。所有佩戴Apple Watch手表的帕金森病患者都能上传数据,这些数据上传到苹果云之后,参与研究的医疗机构就能拿到所收集的数据。
“我不太了解提供的数据是什么类型,如果是基础信息、病例信息,在没有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数据共享肯定是不合法的。”鼎普科技信息安全研究院研发总监徐志亮认为。
“宏观信息是可以共享的,”徐志亮解释,“比如几年来关于某种疾病的趋势分析、生病人群归类、生病年龄层分析等。”
“与此同时,宣武医院与苹果应该协商,采用什么样的防护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并且对使用信息的方式等细节达成约定,”徐志亮说,“此外,苹果方面必须保证妥善保存信息。”
徐志亮说,正在走征求意见程序的“刑法修正案”对信息保管做了新规定,“信息保管有过失,网站平台也将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缺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目前不仅没有解决信息授权问题,信息使用后造成的医疗纠纷怎么防范、怎么处理同样无解。”
在国外大企业已对国内医疗数据发生浓厚兴趣时,我国的数据库使用却还没开始谋划布局。“现有数据库,还是信息‘孤岛’,没有形成大的联合体,”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委员说,“一些医学院校有做移动医疗的尝试,但都是你做一个、他做一个,没有联合起来。”
“孤岛”也是政府信息库的现状,“政府方面对数据信息的使用是相对谨慎的,”徐志亮介绍,“多是委托第三方分析,仅限用于为本单位做决定、做决策提供参考。”
没有一个统筹的好机制,需要跨部门、多因素考量的问题,难以得到全方位分析,徐志亮评价,“部门间不融合,通盘统筹很难。”
“很多人还没醒过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委员解释体制内融合滞后的原因,对于惯于跟随的人来说,变化快到跟不上。
美国1月30日正式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先期拟投入2.15亿美元。比“移动医疗”更进一步,将生物基因疗法与医疗大数据结合起来,被视为是“国家层面”的启动。
在我国,最早的感知来自市场,互联网巨头2014年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阿里健康”斥资1.7亿美元,并开始“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则投资1.065亿美元开启“智慧医疗”计划,连接医学专业人士、医院和用户。
移动医疗的“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启动。王松灵说,互联网公司主导将难以调动综合各部分资源,“数据获取必然离不开医学院校、医学团队的支持,应用也要靠医生实施。”考虑到我国国情,他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应该将其作为支柱性的发展方向,实施重大技术探索,突破隔阂,整合资源往前走。
饶子和也认同:“跨学科领域,不交流不合作做不好,国家层面应该开始考虑这样的规划。”“要注意和现行的医疗改革结合好,兼顾医疗资源平衡化,监管制度也要跟上,探索线上线下的配合促进模式。”曹雪涛提醒。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中国学者连发4篇Cell论文,登上Cell期刊封面 (2025-07-12)
- STTT:重医大/中大团队发现,伊立替康可以破肿瘤乳酸化的局,让肿瘤重新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2025-07-12)
- 复旦×上海交大合作最新Science论文:首次进行小胶质细胞替换临床治疗,成功阻断致命脑疾病进展 (2025-07-12)
- “女娲石”补骨!上海六院牵头国际多中心骨修复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2025-07-12)
- 中国药企开始领衔ADC创新 (2025-07-12)
- 臭名昭著的“致癌物”竟摇身一变成为抗癌分子药物?!多项研究:常见于不新鲜坚果、谷物中的黄曲霉素,其天然产物或成为精准抗癌药物 (2025-07-11)
- Nature:古代欧亚大陆病原体时空分布研究有望揭示人类传染病的历史演变 (2025-07-11)
- 医药推销回款减速度:企业资金周转按下快进键 (2025-07-11)
- 《自然》:减重影响真的很大!科学家分析近20万细胞,发现减重可逆转肥胖导致的细胞衰老,但促炎巨噬细胞持续存在,或为反弹原因 (2025-07-11)
- Nature头条: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比人类早10万年掌握“炼油”技术 (2025-07-1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