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零售巧打“养生牌” |
![]() |
医药网4月10日讯 近年来,“大健康”理念越来越得人心,大大提高了很多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受关注度。在“大健康”理念的主导下,人们渐渐养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健康到药店”的日常健康管理习惯。笔者认为,药店中药品类销售的平均占比将很快从目前的8%增长到15%以上。
尽管如此,目前零售市场上中药的销售依然不如其他品类。原因主要是专业人才以及相应奖励机制的缺乏。在执业药师普遍供不应求的当下,药店售卖中药的营业员多数并非掌握中药识别、鉴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受限于运营成本,长期规范的培训更是困难。由于中药销售过程琐碎、难以计量,因此缺乏有力的奖励机制也致使营业员缺乏营销动力。
作为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中药是药店利润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一般中药都有50%以上的毛利,远高于其他品类,且通过药食同源中药的联合用药销售,可以提高客单价。
变“看病”为“养生”
那么,如何通过营销策略来激活中药零售目前这种“不温不火”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增加药师配备和营业员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差异化的营销方式也很重要,要把中药和“养生”的理念更紧密的结合在营销活动中。
2010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已开始鼓励药店开办中医坐堂,但在这几年的实践中,由于尚未与医保衔接,诊金也并不便宜,与专业的中医药馆相比并没有太多优势。此外,名医难求也使得中医坐堂没能对中药零售产生大幅提升作用。因此,要改变这一形势,还是应该把消费者养生意识的提高充分利用起来。对于慢性病的调理,越来越多的患者把中药视为第一选择。在营销中,应把“看病治疗”改变为“养生保健”,鼓励到药店购药的顾客给坐堂中医“号一号脉”,并提供一些“防胜于治”的日常养生建议。
另外,养生组合处方提供和宣传也有必要。药店营业员可在坐堂医师的指导下,把一些毒副作用低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按照不同药效一起打包成袋装。最好是组合配方集中陈列,并标示出药材成分与针对病症。例如,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等中药组配在一起用于改善失眠多梦,帮助安神养心。
举办文化节活动
2014年是“中医馆年”,很多连锁药店都陆续开了中医馆,也陆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活动,比如北方的连锁成大方圆、漱玉平民都每年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活动,大力宣传与普及中药和养生知识。
药店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节系列活动,比如“膏方节”“参茸节”“花茶节”等等,是一种差异化的营销方式。其鼓励社区居民关注和参与中医药知识互动,同时邀请中医医生到店开办义诊,并搭配一定程度的降价促销,对中药零售的销量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医药网新闻
尽管如此,目前零售市场上中药的销售依然不如其他品类。原因主要是专业人才以及相应奖励机制的缺乏。在执业药师普遍供不应求的当下,药店售卖中药的营业员多数并非掌握中药识别、鉴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受限于运营成本,长期规范的培训更是困难。由于中药销售过程琐碎、难以计量,因此缺乏有力的奖励机制也致使营业员缺乏营销动力。
作为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中药是药店利润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一般中药都有50%以上的毛利,远高于其他品类,且通过药食同源中药的联合用药销售,可以提高客单价。
变“看病”为“养生”
那么,如何通过营销策略来激活中药零售目前这种“不温不火”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增加药师配备和营业员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差异化的营销方式也很重要,要把中药和“养生”的理念更紧密的结合在营销活动中。
2010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已开始鼓励药店开办中医坐堂,但在这几年的实践中,由于尚未与医保衔接,诊金也并不便宜,与专业的中医药馆相比并没有太多优势。此外,名医难求也使得中医坐堂没能对中药零售产生大幅提升作用。因此,要改变这一形势,还是应该把消费者养生意识的提高充分利用起来。对于慢性病的调理,越来越多的患者把中药视为第一选择。在营销中,应把“看病治疗”改变为“养生保健”,鼓励到药店购药的顾客给坐堂中医“号一号脉”,并提供一些“防胜于治”的日常养生建议。
另外,养生组合处方提供和宣传也有必要。药店营业员可在坐堂医师的指导下,把一些毒副作用低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按照不同药效一起打包成袋装。最好是组合配方集中陈列,并标示出药材成分与针对病症。例如,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等中药组配在一起用于改善失眠多梦,帮助安神养心。
举办文化节活动
2014年是“中医馆年”,很多连锁药店都陆续开了中医馆,也陆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活动,比如北方的连锁成大方圆、漱玉平民都每年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活动,大力宣传与普及中药和养生知识。
药店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节系列活动,比如“膏方节”“参茸节”“花茶节”等等,是一种差异化的营销方式。其鼓励社区居民关注和参与中医药知识互动,同时邀请中医医生到店开办义诊,并搭配一定程度的降价促销,对中药零售的销量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中国学者连发4篇Cell论文,登上Cell期刊封面 (2025-07-12)
- STTT:重医大/中大团队发现,伊立替康可以破肿瘤乳酸化的局,让肿瘤重新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2025-07-12)
- 复旦×上海交大合作最新Science论文:首次进行小胶质细胞替换临床治疗,成功阻断致命脑疾病进展 (2025-07-12)
- “女娲石”补骨!上海六院牵头国际多中心骨修复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2025-07-12)
- 中国药企开始领衔ADC创新 (2025-07-12)
- 臭名昭著的“致癌物”竟摇身一变成为抗癌分子药物?!多项研究:常见于不新鲜坚果、谷物中的黄曲霉素,其天然产物或成为精准抗癌药物 (2025-07-11)
- Nature:古代欧亚大陆病原体时空分布研究有望揭示人类传染病的历史演变 (2025-07-11)
- 医药推销回款减速度:企业资金周转按下快进键 (2025-07-11)
- 《自然》:减重影响真的很大!科学家分析近20万细胞,发现减重可逆转肥胖导致的细胞衰老,但促炎巨噬细胞持续存在,或为反弹原因 (2025-07-11)
- Nature头条: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比人类早10万年掌握“炼油”技术 (2025-07-1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