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生存四字箴言:不降价,活! |
![]() |
医药网8月6日讯 从政策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对企业降低药价的顾虑做一下探讨,如何有效降低企业负担,消除企业顾虑,制定合理的招采制度,切实转变医疗机构的机制,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共同造福民众,让民众享受到医疗费用包括药价真真实实有所降低。
1、最低价联动不利于企业降价
有些市场略微比正常价格稍降低一些,企业并非不能接受,但迫于最低价联动无限循环的现实压力,只能无奈弃标。
全国31个省,各省医疗水平、用药基础和水平、经济水平都不相同,如果企业可以自主销售,一些产品在偏远地区可以适当放低价格便于当地接受和使用。同样迫于现行政策,也只能全国一碗水端平。
如果仍是各省招标挂网,一个省有一个省的情况。应允许企业自主决定当地销售价格与策略。不再采取不科学的连坐制。
2、采集最低供货价格企业心有余悸
一家医院有一家医院的情况。如果以某一家医院的供货价格,甚至跨渠道采集全省药店最低零售价格以此作为下一轮挂网价格参照依据,剥夺了企业自主决定销售价格的市场化权利,企业只能舍弃所有低价供货市场,杜绝各种低价销售行为。
在招标价基础上企业自主决定各家医院的采购价格,自主决定产品的零售价格,本是企业合法的经营权限,过度不尽科学的干预,收效往往相反。更与国家推行简政放权,充分市场化的方向相悖。
3、不同企业不同中标价格,参考降幅而非价格
同一产品不同企业不同中标价格,这样的招采规则令人啼笑皆非。有价格差异进入医疗机构就会厚此薄彼。既然是招标,同一产品一个企业一个价格就失去了意义。还不如一些地区各个企业执行统一价格。无论价格低了高了,大家均等,企业不再有包袱。
参考降幅而非价格同样偏离了招标实质。区分质量层次中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是否永远享受特殊待遇也值得商榷。不同质量层次中价格相差比例不宜过于悬殊。
4、二次议价企业降价医疗费用却上涨
实行零差率的地区医疗机构推行二次议价表面上放弃了15%的加成,却和企业伸手要20%、30%甚至40%以上的高额返点,外加国家5-8%的政府补助,同时大幅调高医疗费用。而未实行零差率的地区除了继续享受原有15%的医药加成,仍向企业伸手索要高额返点。
二次议价机制不尽合理,典型的借助垄断地位向下游产业吃拿卡要,民众并未享受到企业让利,反而无奈为医疗费用上涨买单,各种贪腐现象极易滋生。
二次议价不仅不合理地盘剥企业利润,同时还将企业中标价格进一步拉低,只能招致全行业抵制。
5、医疗机构用药机制未改变
中标仅仅是企业具备向医疗机构销售产品的资格,并不代表医院会进你的药,更不代表会用你的药。
价格差异不仅仅来自于同一产品间,同样来自各个品类间,当某一个品类受挂网价格影响失去运作空间时,就会集体垮塌。其他更具空间优势的品类自然更替。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碰撞时,降得越低产品死得越快。
6、企业失去合理运作空间无力支撑
药品尚未上市,产品研发、市场推广、GMP改造、人力费用等待摊成本就已高达数千万甚至更高,税收即占药品定价20%左右的成本。
研发需要八年抗战,营销推广同样又一轮抗战。产品准入周期长,等待医保挂网至少三到五年时间,等市场真正成熟往往在医保后三年左右时间,这之前都只是漫长的持续投入阶段。员工工资与原材料成本等运营成本也在逐年上涨。各行各业产品销售价格无不在上调,唯独医药行业只有必须下行一条不归路。
价格制定如果不考虑企业前期投入和运作成本,只有三无企业适合低价中标,无质量保证,无品牌运作,无可持续发展。如同淘宝假货屡禁不绝,其根源正是在于只注重拼低价,缺乏质量保证,企业销售价格如果连正常的销售费用都无力支撑,甚至连生产成本、研发成本都倒挂,企业如何能有做大的那一天,而没有规模效应如何能实现降价?没有合理的利润和空间,企业生存都成危机,医院不待见,客户不待见,患者也不待见,没有品牌信赖和信誉保证,生怕是便宜没好药。
医药行业正处在巨大的漩涡急流中,一边是铁齿钢砧,写着“不降价,死!”,忍痛爬过后却发现并非通向桃花源,而是通向利刃悬崖,真是上刀山下火海的光景,难捱。
政策制定更需贴近市场,更重实效,真正解除企业的心病和顾虑,提高医药产业全链条的规范度和平等性,让医与药共同为民众利益服务,而不是千般为难和腰斩医药行业与企业,百般加价于患者,幸福了医疗机构这一个宠儿。
各种史上最严的调控措施之下,一线市场房价却逆势上涨20%,放缓调控后全国房价连续多月上涨,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破解房价高悬的市场成因,帮助企业减负和降低运营成本,用规模化效应消化成本,过度调控之后必然出现因空置期加大成本消耗造成恶性上涨的恶果。他山之石,当以为鉴。不能让医药企业数千亿、数万亿计的产品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投入统统打水漂。企业和员工有稳定的生存发展条件,药品质量和安全性才能稳定可靠,行业才有希望。
医药网新闻
1、最低价联动不利于企业降价
有些市场略微比正常价格稍降低一些,企业并非不能接受,但迫于最低价联动无限循环的现实压力,只能无奈弃标。
全国31个省,各省医疗水平、用药基础和水平、经济水平都不相同,如果企业可以自主销售,一些产品在偏远地区可以适当放低价格便于当地接受和使用。同样迫于现行政策,也只能全国一碗水端平。
如果仍是各省招标挂网,一个省有一个省的情况。应允许企业自主决定当地销售价格与策略。不再采取不科学的连坐制。
2、采集最低供货价格企业心有余悸
一家医院有一家医院的情况。如果以某一家医院的供货价格,甚至跨渠道采集全省药店最低零售价格以此作为下一轮挂网价格参照依据,剥夺了企业自主决定销售价格的市场化权利,企业只能舍弃所有低价供货市场,杜绝各种低价销售行为。
在招标价基础上企业自主决定各家医院的采购价格,自主决定产品的零售价格,本是企业合法的经营权限,过度不尽科学的干预,收效往往相反。更与国家推行简政放权,充分市场化的方向相悖。
3、不同企业不同中标价格,参考降幅而非价格
同一产品不同企业不同中标价格,这样的招采规则令人啼笑皆非。有价格差异进入医疗机构就会厚此薄彼。既然是招标,同一产品一个企业一个价格就失去了意义。还不如一些地区各个企业执行统一价格。无论价格低了高了,大家均等,企业不再有包袱。
参考降幅而非价格同样偏离了招标实质。区分质量层次中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是否永远享受特殊待遇也值得商榷。不同质量层次中价格相差比例不宜过于悬殊。
4、二次议价企业降价医疗费用却上涨
实行零差率的地区医疗机构推行二次议价表面上放弃了15%的加成,却和企业伸手要20%、30%甚至40%以上的高额返点,外加国家5-8%的政府补助,同时大幅调高医疗费用。而未实行零差率的地区除了继续享受原有15%的医药加成,仍向企业伸手索要高额返点。
二次议价机制不尽合理,典型的借助垄断地位向下游产业吃拿卡要,民众并未享受到企业让利,反而无奈为医疗费用上涨买单,各种贪腐现象极易滋生。
二次议价不仅不合理地盘剥企业利润,同时还将企业中标价格进一步拉低,只能招致全行业抵制。
5、医疗机构用药机制未改变
中标仅仅是企业具备向医疗机构销售产品的资格,并不代表医院会进你的药,更不代表会用你的药。
价格差异不仅仅来自于同一产品间,同样来自各个品类间,当某一个品类受挂网价格影响失去运作空间时,就会集体垮塌。其他更具空间优势的品类自然更替。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碰撞时,降得越低产品死得越快。
6、企业失去合理运作空间无力支撑
药品尚未上市,产品研发、市场推广、GMP改造、人力费用等待摊成本就已高达数千万甚至更高,税收即占药品定价20%左右的成本。
研发需要八年抗战,营销推广同样又一轮抗战。产品准入周期长,等待医保挂网至少三到五年时间,等市场真正成熟往往在医保后三年左右时间,这之前都只是漫长的持续投入阶段。员工工资与原材料成本等运营成本也在逐年上涨。各行各业产品销售价格无不在上调,唯独医药行业只有必须下行一条不归路。
价格制定如果不考虑企业前期投入和运作成本,只有三无企业适合低价中标,无质量保证,无品牌运作,无可持续发展。如同淘宝假货屡禁不绝,其根源正是在于只注重拼低价,缺乏质量保证,企业销售价格如果连正常的销售费用都无力支撑,甚至连生产成本、研发成本都倒挂,企业如何能有做大的那一天,而没有规模效应如何能实现降价?没有合理的利润和空间,企业生存都成危机,医院不待见,客户不待见,患者也不待见,没有品牌信赖和信誉保证,生怕是便宜没好药。
医药行业正处在巨大的漩涡急流中,一边是铁齿钢砧,写着“不降价,死!”,忍痛爬过后却发现并非通向桃花源,而是通向利刃悬崖,真是上刀山下火海的光景,难捱。
政策制定更需贴近市场,更重实效,真正解除企业的心病和顾虑,提高医药产业全链条的规范度和平等性,让医与药共同为民众利益服务,而不是千般为难和腰斩医药行业与企业,百般加价于患者,幸福了医疗机构这一个宠儿。
各种史上最严的调控措施之下,一线市场房价却逆势上涨20%,放缓调控后全国房价连续多月上涨,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破解房价高悬的市场成因,帮助企业减负和降低运营成本,用规模化效应消化成本,过度调控之后必然出现因空置期加大成本消耗造成恶性上涨的恶果。他山之石,当以为鉴。不能让医药企业数千亿、数万亿计的产品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投入统统打水漂。企业和员工有稳定的生存发展条件,药品质量和安全性才能稳定可靠,行业才有希望。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中国学者连发4篇Cell论文,登上Cell期刊封面 (2025-07-12)
- STTT:重医大/中大团队发现,伊立替康可以破肿瘤乳酸化的局,让肿瘤重新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2025-07-12)
- 复旦×上海交大合作最新Science论文:首次进行小胶质细胞替换临床治疗,成功阻断致命脑疾病进展 (2025-07-12)
- “女娲石”补骨!上海六院牵头国际多中心骨修复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2025-07-12)
- 中国药企开始领衔ADC创新 (2025-07-12)
- 臭名昭著的“致癌物”竟摇身一变成为抗癌分子药物?!多项研究:常见于不新鲜坚果、谷物中的黄曲霉素,其天然产物或成为精准抗癌药物 (2025-07-11)
- Nature:古代欧亚大陆病原体时空分布研究有望揭示人类传染病的历史演变 (2025-07-11)
- 医药推销回款减速度:企业资金周转按下快进键 (2025-07-11)
- 《自然》:减重影响真的很大!科学家分析近20万细胞,发现减重可逆转肥胖导致的细胞衰老,但促炎巨噬细胞持续存在,或为反弹原因 (2025-07-11)
- Nature头条: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比人类早10万年掌握“炼油”技术 (2025-07-1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