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药企身上的“销售费用畸高症”该治了!

药企身上的“销售费用畸高症”该治了!

  医药网6月21日讯 前段时间,一则《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消息,在医药界引发轩然大波,并导致资本市场医药板块股票大跌。据媒体报道,销售费用是此次检查的重点之一。与此同时,包括珍宝岛药业、步长制药、康美药业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被上交所要求就销售费用过高作出合理解释。显然,在以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企业患上了“销售费用畸高症”,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急需“对症下药”、“清除病根”,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财政部会计核查剑指“销售费用畸高”

  《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消息一经发布,业界就哀号一片,股市医药板块出现大跌。市场为何对财政部的这一工作产生如此剧烈的反应?

  本报特约观察家、执业药师、专利代理人戴绪霖就此分析道,药品的直接买单人通常是医疗保险机构。市场化的医疗保险机构要想生存,必须努力提高所购买服务的性价比,以最小的代价满足投保人的医疗需求,获得利益最大化。遗憾的是,中国的基础医疗市场购买方为官方机构,缺乏市场驱动力,根本起不到“买家”的作用。而普通消费者相对于药品企业、医疗机构和医生,完全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这为某些药企通过利益引诱医生不合理使用其药品提供了方便,最终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医药市场变成了一个“柠檬市场”。所以,当财政部对医药行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自然是哀鸿片野,一片哀号。

  知名医药营销专家、本报特约观察家吴延兵也表示,此次财政部决定随机抽取77家药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在医药行业引起轩然大波,股市医药板块大跌,充分说明行业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销售费用畸高”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国家肯定是要大力整治的。

  曾任职于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等单位的资深医药投资人士李晨光也直言不讳地说,医药行业销售费用在中国各行业都是很高的,早在2006年,医药行业就开展过一次规模较大的销售费用调查,当时对行业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资本市场反应要早于行业,因此此次财政部“查账”消息一出,股市大跌也是正常的。

  畸高的销售费用是医生不合理用药根源

  从《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通知可以看出,其剑指药企销售费用过高问题。上述三位专家也认同医药企业销售费用过高是不争的事实。步长制药在回复上交所问询时也表示,“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例较高属于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那么,造成这种“普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这些“较高的销售费用”都用在了哪些方面呢?

  吴延兵就表示,这就必须谈到药企的营销模式。财政部随机抽取的77家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处方药企业,市场以临床为主,其销售都是通过利益来驱动的。“两票制”以前,大部分都是通过中间的代理商来操作,药品出厂时不用“高开”,“两票制”以后则肯定要“高开”,中间费用就都体现在销售费用上面。所以“两票制”以后,药企销售费用畸高的现象格外明显。戴绪霖更是坦言,这些“较高的销售费用”绝大部分用在了引诱医生不合理用药上,比如所谓的讲座、专家咨询费,甚至直接给回扣。李晨光则隐晦地表示,销售费用较高属于一种不合法却合理的行为,因为长期以来,医疗技术人员需要较高的技能背景,但纸面收入却与居民平均收入差距不大。通过销售费用对医疗技术人员的收入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可以说是一种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

  虽然如此,但李晨光表示,对居民和国家来说,花钱投入医疗系统,诉求是“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医疗”。而由药品销售费用来“补贴”医生收入,会使得医生与药企的利益绑在一起,他们的诉求是卖出去更多更贵的药。这严重偏离了居民和国家的诉求。

  李晨光还具体分析了“销售费用畸高”所带来的危害:首先会导致药企忽视正常市场需求品种的研发,追求更高的定价,例如前些年为了招标时单独分组,获得较高定价,而故意做的名为“微创新”实为伪创新的改剂型等新药,不但对治疗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其次,会让医生被“销售补贴”所指挥,开更多更贵的药,也会让医院纵容甚至鼓励这种行为;最后,对医保经费和居民卫生费用的开支影响也是很大的,大量的高价无效或者高价低效药品,浪费了卫生费用。

  戴绪霖也对“销售费用畸高”带来的危害深恶痛绝:其会导致产生严重的不合理用药,患者用上可用可不用,甚至根本不该用的药品。

  吴延兵更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指出,附加在药品“身上”的费用额度是一定的,如果销售费用过高,就意味着研发与生产费用缩水了。产品质量是和生产、研发密切相关的,一家企业的费用核心集中在营销方面的话,后续发展如何保障?

  治理“销售费用畸高”须内外合力

  显然,无论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讲,药企身上的“销售费用畸高症”都该“治疗”了,但究竟该如何“下药”呢?

  吴延兵表示,财政部此次针对药企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就是招数之一。相信国家还会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引导药企把费用投入到研发与生产方面。这也是企业基业长青之根本。戴绪霖也支招道:“个人认为应该疏堵结合,除了像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黑名单、罚款这些‘堵’的措施外,还应该采取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如科学诊疗宣传等措施。”

  但李晨光对治理“销售费用畸高症”不抱乐观态度。他说,医药不分开的大前提下,医院靠加价维持基本运营收入的前提不改变,“销售费用畸高症”是很难治愈的。虽然从2013年开始,医药系统反腐工作一直在进行,但实际上“医药分开”是很难的。

  虽然李晨光的观点有一定道理,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药企身上的“销售费用畸高症”已经积重难返,但从包括此次财政部“查账”等一系列手段来看,国家是要下决心解决这个行业“毒瘤”的。此前已经在11个城市试点、即将扩大试点范围的药品集中采购,也将在“治疗”药企“销售费用畸高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吴延兵就说,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消除不正常的现象而设定的。为什么要实行药品集中采购,为什么要实施“两票制”,都是为了去除从生产到终端之间不必要的多余环节,限制销售费用“畸高”。李晨光也表示,国家医保局组织的“带量采购”规定了价格和用量,等于断绝了中间“利益”,但效果尚需评估。戴绪霖则认为不能对“带量采购”抱很大的期望: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带量采购”不能指定医生一定要用这个药不能用那个药。只要医生的处方行为不受监督,就可能受到利益驱动,就会有人“下饵子”,就存在“销售费用畸高”问题。

  显然,戴绪霖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吴延兵也表示,国家的监管只是一种手段,也只能在一方面发挥作用。“自己找的病还得自己治”,药企应该自省、自查,把一些诸如“造福人类”“为人类健康服务”等“挂在墙上”的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上来,这是根本。李晨光也对药企自身的作用作了分析:增强内力,研发更多的优质品种,靠疗效而不是靠“补贴”来销售,这对企业很有好处。此外,药企必须加强销售团队能力建设,为医生提供更多更有专业性的服务,而不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人情服务”。

  结语:

  显然,在新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下,药企以往靠“高费用”支撑的销售模式将不可持续。那么,未来,药品营销工作究竟该如何做呢?作为一位资深医药营销专家,吴延兵给出了自己的忠告:药企应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去操作,不要“越轨”,回到做企业的初心上来,不要用利益去驱动销售,而要以品牌和产品的质量、疗效去驱动。李晨光作为资深医药投资人士,也建言道:研发更好的产品、把握更严谨丰富的临床数据、打造更专业的销售团队,都会使企业的销售工作做得更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