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是一种社会癌症 其和癌症本身一样让人担忧! |
![]() |
2019年12月6日 讯 /BIOON/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澳大利亚对话”项目旨在激发人们在广泛话题上的对话,即从工作安全和性习惯到民族自豪感和个人理财,该项目是基于对5万多名澳大利亚人群的代表性调查结果。美国广播公司的宣传材料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孤独吗?” 当被ABC主席Ita Buttrose被问及什么是整个练习中最令人惊讶和令人不安的特征时,她挑出了关于孤独感(loneliness)的数据。
那么孤独到底值得吗?这或许真的和气候变化、经济或教育一样重要,研究者认为,澳大利亚的对话调查的结果或许有助于解释其中的原因。
图片来源:North Carolina Health News
孤独有害健康
首先,孤独或许就是一个杀手,在一项有影响力的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整理并分析了将近150项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孤独对健康的影响,更具体地说,是缺乏社会融合和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与不良饮食、肥胖、饮酒和缺乏锻炼等因素相比,孤独感增加的死亡风险更大,其危害不亚于大量吸烟。
人们并不知道孤独会有害健康
其次,大部分并不知道孤独会有害机体健康,研究人员发现,当英国和美国的人群被要求将他们认为各种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进行排名时,他们会将社会融合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排在榜首。然而,在一篇即将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作为预测退休人员身心健康状况的指标,社会关系质量的重要性是人群财务状况的四倍左右。
然而,什么时候您最后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告诉您在停止工作之前要有秩序地生活(而不是退休金计划)?而且上一次健康运动或您的家庭医生何时才会警告您孤独的危险?我们对孤独对健康的影响的无知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孤独不是我们围绕健康的日常对话的一部分。
感到孤独的人
来自澳大利亚对话全国调查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当前澳大利亚人群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实际上,仅有54%的参与者表示很少或从来没有感觉到孤独。最近还有调查发现,对社区的特定部分而言,孤独或许是一项特别的挑战,其中有四类人群尤为明显。
1、年轻人群
在18-24岁的人群中,有32%的人很少或从来并不感觉到孤独,超过四分之一(30%)的人群会表示他们经常或总是感觉到孤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年人的情况,其中三分之二(71%)的人“很少”或“从不”感到孤独。
图片来源:Wikipedia
2、城市居民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心的人群而言,孤独或许是一个特殊的问题;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群相比,内城区的人不太可能说他们“从不”感到孤独(15%比20%),但更有可能说他们“偶尔”,“经常” 或“总是”这样做(50%比42%)。
这或许与大多数关于孤独感的论述背道而驰,孤独感通常聚焦于那些与他人身体相距遥远的人的困境。但这说明了孤独的心理现实,正如我们在最近的《健康的新心理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人们的健康与福祉与他们与各种形式的群体和社区的联系以及与之认同的力量息息相关。
3、国家的选民
有趣的是,孤独感水平极高的第三组则是国家的选民,在澳大利亚女政客Pauline Hanson(宝琳 韩森)的追随者中,有近十分之一(9%)的人群表示“总是”孤独,而其他各方的追随者中只有约2%。研究者认为,感觉与世界及其制度脱节,往往会促使人们在边缘的政治运动中寻找慰藉,而这确实是多种形式极端主义的发展轨迹。
4、低收入人群
或许最严峻的发现就是与孤独的第四个预测因素有关:贫困。每周收入低于600澳元的人中有21%“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而每周收入超过3000澳元的人中只有不到一半(10%)感到孤独。这说明了一个更普遍(但往往被忽视)的事实,即在世界各地,贫困是健康状况不佳的最大预测因素之一,尤其是和其他精神疾病。
这或许也印证了研究人员的观察,如果你足够幸运,在你退休的时候拥有一大笔钱,那么你可以做的关键事情之一就是维持和建立社会关系。
对于孤独,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因此,当谈到孤独的时候,我们或许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谈论,我们也需要做些什么来应对像癌症本身一样令人担忧的社会癌症。对我们而言,答案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努力重建基于团体的社会关系,而这种联系已经被现代生活的暴政所侵蚀;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类型的社区一直会受到威胁,比如家庭、政党和工会等。因此让我们开始一起谈论如何有效应对孤独感的问题吧!(100医药网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1】S. Alexander Haslam,Charlotte McMahon,Tegan Cruwys,et al. ,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Volume 198, February 2018, Pages 14-21 doi:10.1016/j.socscimed.2017.12.020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一盏灯健康平台获“年度健康产业IP标杆” 与创客匠人联合打造健康IP新生态 (2025-05-21)
- Cell重磅:华人团队开发新型镇痛药物,效果突出且避免成瘾等副作用 (2025-05-21)
- Cell Metabolism:刘丹倩团队揭示大脑过氧化氢信号调控睡眠稳态新机制 (2025-05-21)
- AD:贾建平团队发现,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与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77%有关! (2025-05-21)
- 新形势下中国医药创新突围之路上海见分晓 (2025-05-21)
- Int J Biol Macromol:柑橘果胶“变身”生物材料,融入3D打印助力软骨修复,关节疾病治疗迎来新希望! (2025-05-21)
- 《科学》子刊:腹水毒害NK!科学家发现,腹水中极性脂质会导致NK细胞功能障碍,抑制其抗肿瘤功能 (2025-05-21)
- 锐正基因ART001成为中国首个获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的基因编辑产品 (2025-05-21)
- 五载青藜启耀深城!博腾生物品牌峰会第五届基因与细胞治疗青藜风云论坛圆满举行 (2025-05-21)
- 沉浸体验智控魅力|爱博合创闪耀亮相WLNC&OCIN 2025,PANVIS-A™脑血管介入机器人尽展“指尖”魅力 (2025-05-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