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还会传播病毒么? |
![]() |
2020年3月5日讯 /BIOON /——一项来自中国的小型研究表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在症状消除后可在体内至少存活两周。
专家表示,这种持续性在病毒中并非闻所未闻,值得庆幸的是,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很可能不会有很强的传染性。天普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Krys Johnson说,这些发现甚至可能是个好消息。在人体系统中经常出现的病毒也往往是人体产生强烈免疫反应的病毒。
"如果病毒停留在人体内,那么他们可能不会再被感染,"Johnson表示。
冠状病毒感染后
这项新研究发表在2月27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研究追踪了4名30至36岁的医学专业人士,他们在1月1日至2月15日期间患上了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并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了治疗。所有人都康复了,只有一人在患病期间住院。这些患者接受了奥司他韦治疗,该药物更广为人知的品牌是达菲,是一种抗病毒药物。
图片来源:STR AFP via Getty Images
这些患者在症状缓解和COVID-19两次检测呈阴性(连续两天)后被认为已经康复。康复后,患者被要求在家中隔离5天。5天后,他们继续接受咽喉拭子检测冠状病毒,恢复后检测持续了13天。
结果显示,在第5天到第13天的每一次检测都呈阳性。研究人员写道:"这些发现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康复患者仍然可能是病毒携带者。"
据路透社报道,日本首次报告了一例冠状病毒患者,该患者恢复后再次发病。Johnson说,考虑到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症状消失后持久性的新结果,还不清楚日本患者身上发生了什么。一种可能性是她从另一个人那里感染了一种新的病毒;另一种可能性是,她自己的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击退病毒,当病毒再次在她的肺部开始复制时,她的症状再次出现。
低水平的病毒
密歇根理工大学(Michigan Tech University)的病毒学家Ebenezer Tumban说,病毒在体内停留在较低水平的情况并不少见,即使患者已经康复。Johnson指出,例如,已知寨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会在患者康复后逗留数月。
Tumban说,来自中国武汉的四名患者接受了检查,并试图寻找体内的病毒基因片段。他说,他们服用的达菲可能使体内的病毒拷贝数减少到只有几个。到那时,测试的灵敏度还不足以检测出病毒。
Tumban说,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病毒可能又开始在低水平上复制。没有足够的病毒来造成组织损伤,所以病人感觉不到任何症状。但是病毒拷贝的数量已经足够高了,测试可以再次捕捉到它们。
Johnson说,在那个时候,这些人的传染性可能不是很强。咳嗽和打喷嚏会喷出病毒颗粒,但这些人既不咳嗽也不打喷嚏。他们的病毒载量也很低。传播病毒需要更多的亲密接触。
她说:"在家里喝酒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和别人共用饮料,还要经常洗手。因为如果它们只是一种,它们不应该在亲密接触的饮料和食物之外传播。"
对免疫力的影响
在论文发表时,研究患者的家庭成员中没有一个人的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然而,作者指出,这些患者都是医疗专业人士,他们采取了非常谨慎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在家中传播疾病。
Johnson说,存在于体内的病毒可能引起足够的免疫反应,从而对新的感染提供一定的保护。不过,Tumban说,关于免疫能持续多久还有很多问题。例如,人体对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的免疫力只能维持一到两年。而且,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时,总有可能发生变异,变成一种已经暴露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的病毒。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问题是,这种突变有多快?"Johnson说。
Johnson说,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来了解COVID-19的恢复情况。来自武汉的研究对象的年龄和健康状况都很相似,没有人经历过COVID-19的严重疾病。
Tumban说,未来的研究还应该关注肺内的病毒载量。咽喉拭子只能从呼吸道的上端捕获病毒,但病毒在肺部深处安家。Tumban说,从肺部取样是一种更具侵入性的程序,包括通过肺泡(肺部的小气囊)冲洗液体,并检测液体中的病毒颗粒。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对康复病人及其接触者的长期监测是重要的。
"一周或两周后,血液或肺部中的病毒浓度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从而使人能够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吗?"Tumban表示。"这是我们仍然不知道的事情。"(100医药网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1】
【2】Lan Lan et al. . JAMA.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7, 2020. doi:10.1001/jama.2020.2783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 Aging:炎症衰老或是人类工业化生活方式的“隐形杀手”! (2025-07-11)
- 化疗腹泻不用愁!BMC Med:灭活脆弱拟杆菌显神通,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守护肠道健康,为癌症治疗添助力 (2025-07-11)
-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2025-07-11)
- Nature子刊:于杰团队等揭示人源牛磺酸转运蛋白TauT的二聚化和底物识别机制 (2025-07-11)
- Environ Sci Technol:污水处理厂排出的“隐形杀手”——纤维与碎片微塑料成抗生素耐药基因载体,加剧水环境健康风险 (2025-07-10)
- 不抽烟,为什么会得肺癌?Nature:科学家揭秘空气污染如何促进非吸烟人群肺癌的发生 (2025-07-10)
- 江南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2025-07-10)
- 赛多利斯推出 iQue® 5 高通量流式细胞分析仪:快速、灵活、智能,重构高通量筛选体验 (2025-07-09)
- STTT:上中医/北中医团队最新成果证实,天然产物乙酰缬草三酯通过双重铁死亡机制,抑制肠癌的生长、转移和耐药 (2025-07-09)
- Nature系列综述:CAR-T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军突起,将面临哪些挑战?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