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新冠病毒,新药研发走到哪一步了 |
![]() |
新药研发的背后有一套严谨的逻辑和科学机制作为支撑。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于2016年成立于北京,是由比尔·盖茨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发起成立的一个独立运营、非营利性质的新药研发机构。通过汇聚世界顶尖资源、发挥中国独特优势,建设世界领先的新药研发与转化创新平台,致力于解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疾病挑战,今年也对我国抗病毒药物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民众强烈期盼特效药能够早日问世。那么,如何科学研发抗病毒新药?
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策略
新药研发没有捷径,开发一种全新的药物到最终获批上市一般至少需要10年的研发周期和10亿美元的投入。同时,新药研发的风险高且失败率高,是一条漫长的荆棘之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包括)也是一套完整而严谨的科研体系,背后有其自身特定的科学规律和严密逻辑作为支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凶猛,临床上亟须做出快速响应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人类与病毒的抗争更是一场持久战,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中,科研人员需同时做好短期和中长期考虑。
短期研究重点:面对突发疫情,时间是关键。采用“老药新用”的研发策略,即进一步验证至少已经完成临床Ⅰ期的安全性有一定保证的药物,可以节省临床前和部分临床研究时间,大大缩短药物研发的时间成本,是针对突发性疾病、迅速缓解当前疫情最有效的药物研发手段。
中长期研究重点:研发针对不同人群且对病毒具有良好活性和选择性的创新疗法,以及相应的保护性治疗措施是未来的防治关键。与此同时,还需尽量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及其影响,以维护这些药物的疗效。
对抗新冠病毒,有哪些潜在疗法
潜在的抗冠状病毒疗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另一类则以人体为导向。由于病毒必须进入宿主细胞内复制才能发挥功能,因而设计抗病毒药物时,可分别针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完成生命周期时病毒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基因复制、转录及转译等过程中的一系列靶点进行研发。除了上述针对病毒进行药物研发之外,还可以以人体为导向,针对病毒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寻找治疗药物。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可以通过干扰素或先天免疫受体的激活,适当提高/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来对抗病毒。针对重症晚期/免疫过激患者,由于患者受到系统的过激攻击,则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的药物或机制来调节。此外,还可以针对宿主和病原体相生相克的机制/靶点来治疗。当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细胞治疗、中药治疗以及等,分别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如下。
化学小分子靶向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是当前有望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类型之一,现已有多个小分子药物进入阶段,需进一步验证其针对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一类:蛋白酶抑制剂
针对艾滋病毒研发的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Lopinavir/Ritonavir,商品名:克力芝)能够有效抑制蛋白酶在病毒复制及病毒发挥功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干扰病毒的装配过程使之不具备传染性,并最终阻止病毒感染。低剂量的利托那韦可以抑制肝脏对洛匹那韦的分解代谢,达到提高洛匹那韦的生物利用度的效果。因此,联合使用两种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有效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艾滋病毒与新冠病毒的蛋白酶活性有相似之处,但是靶点结构存在差异。所以此药物对新冠病毒是否真的有效还需通过严谨的临床验证,必须谨慎使用。
第二类: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抑制剂
瑞德西韦(Remdesivir,GS-5734)是一款由吉利德公司开发的核苷类似物,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该药曾用于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但结果并不理想。瑞德西韦作用于RdRP,通过抑制病毒RNA复制达到抗病毒效果。既往研究证实瑞德西韦对SARS和MERS具有一定有效性,根据新冠病毒的催化位点结构与SARS及MERS的催化位点结构的相似性,可以推测此药物针对新冠病毒的作用靶点可能也同样有效。目前针对瑞德西韦的临床Ⅲ期试验已经启动,预计在今年四月底完成。
另外一种RdRP抑制剂法维拉韦(原名“法匹拉韦”,Favipiravir)是一类对流感重症和耐药患者具有很好治疗效果的已上市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同样可以有效阻止宿主细胞内病毒的复制,目前正在开展针对新冠病毒的临床研究。
第三类:靶向宿主的抗病毒药物
除以上两种药物以外,还有一类能够通过靶向宿主调节新冠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并有效抑制病毒侵袭人体细胞的小分子药物,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其中包括已在临床上用了70多年的抗疟药氯喹,用于疾病治疗的羟基氯喹,为流感病毒而开发的阿比多尔等。这类药物针对的是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细胞融合作用间的靶点,且安全性也有一定保障。基于当前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此类药物已纳入第六版诊疗方案。
生物大分子药物:此类药物专一性比较高,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性、依从性强,但其生产成本高,且由于其只作用于细胞膜和膜外,无法进入细胞内,所以靶点存在局限性。目前在新冠病毒的研究中没有找到相关的特异性抗体并进行。同时,通过从部分具有足够浓度有效抗体的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中提取中和抗体,去除潜在有害成分后可以用于治疗危重病人,但不大可能大规模推广。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ure:关键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 (2025-05-17)
- Nature:修复细胞再循环中心有望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 (2025-05-17)
- 《免疫》:中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毒蛋白瘫痪小胶质细胞之谜! (2025-05-17)
- 美国医改、药价与选票 (2025-05-17)
- Nat Commun:科学家揭秘机体肺部守护者!let (2025-05-16)
- Cell Metabol:揭秘FGF21逆转人类脂肪肝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5-05-16)
- Cell Death Dis:两种信号传导蛋白在亨廷顿病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2025-05-16)
- “精准治肺”助力畅快呼吸 上海六院为慢阻肺患者完成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术 (2025-05-16)
- Cell重磅:CAR (2025-05-16)
- 最新研究显示,加班工作可能会改变大脑结构 (2025-05-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