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冠潜伏期研究:比此前预估更长,约一成患者14天以上 |
![]() |
当地时间3月10日,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发表了北京大学团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合作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潜伏期的新研究,题为“Estimation of incubation period distribution of COVID-19 using disease onset forward time: a novel cross-sectional and forward follow-up study”。研究团队指出,运用概率学中知名的更新理论(renewal theory)进行估计,发现新冠疾病的潜伏期可能比已知的更长,大约10%的患者潜伏期长于14天。
该文章的作者团队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等,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主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周晓华。
作者们表示,尽管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但我们对新冠病毒流行病学上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之一:潜伏期的分布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低成本、更准确的方法来估计潜伏期分布,收集了1211例患者信息,是已知关于新冠疾病潜伏期研究中样本量最大的。
作者们发现,新冠疾病潜伏期的估计中位时间为8.13天,平均时间为8.62天。将潜伏期时间从短到长排列并用百分比表示的话,则第90个百分点是14.65天,这也意味着大约10%的COVID-19患者直到感染后14天才会出现症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第99个百分点是20.59天。
团队指出,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相比,本研究估计的潜伏期更长。同时,作者们认为还需要对潜伏期分布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直接估计潜伏期较长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一般而言,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从患者感染到出现最初症状之间的时间。对潜伏期的准确了解将有助于为疾病控制提供最佳的隔离期长度,并且在研究疾病传播和发展机制方面发挥作用。
研究团队通过搜索公开数据,确定了在离开武汉时无症状的个体,然后对其进行跟踪直至他们出现症状。通过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与前瞻性随访研究(forward follow-up study),团队将患者从离开武汉到症状发作之间的时间视为正向复发时间,将病毒潜伏期视为一个更新过程(renewal process)。
在温和的假设下,团队可以将所选前移时间的观察结果用于一致地估计潜伏期分布的参数。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回忆偏倚(recall bias,即患者在回忆过去的暴露史或既往史时,因研究对象的记忆失真或回忆不完整,使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与真实情况间存在的系统误差),同时利用大量且容易获得的正向时间数据(forward time data)样本量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对于新冠疾病潜伏期的研究中,大多存在回忆偏倚或样本量较小等问题。此前一项针对425名确诊患者的研究中,只有10人能够确认准确的暴露时间,在这10人的数据基础上估计出的潜伏期平均数为5.2天;另外一项基于291位患者的确切暴露日期(截至2020年1月29日)的研究指出,他们的中位潜伏期约为4.0天。
截至2月22日,已发表的对于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冠病毒疾病的潜伏期估计中位数、平均值与百分位
研究设计与假设
研究人员注意到,有大量病例无症状地离开了武汉(COVID-19的暴发中心)并在武汉以外地区出现症状。假设这些病例在离开武汉之前已被感染,则离开武汉的时间与症状发作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对他们潜伏期的截尾观察(censored observations)。
作者们使用更新过程的语言,将从病原体感染开始的疾病发展视为随机过程,并按时间顺序设定特定时间点。在本研究中,特定时间点是指患者从武汉出发的时间。
研究的图表解释,左侧圆点代表被感染时间,右侧方块表示症状出现时间,阴影为研究纳入的样本量;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1月19日1月23日
对于每个流行病例,从感染到症状发作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视为更新过程。后向复发时间(backward recurrence time)为从患者感染到离开武汉之间的时间,正向复发时间是指患者离开武汉与症状发作之间的时间。
显然,正向时间是可以观察到的,并且相应的观察结果具有良好的准确性,而后向时间由于回忆偏倚,相应的观察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每个受感染的个体,后向时间和正向时间未必相同。但是,当更新过程达到其平衡(equilibrium)状态时,它变得可逆,因此,在平衡时,如果时间段相反,则可以将后向时间视为正向时间。
为了使用更新过程正确地模拟潜伏期,研究人员建立了两个重要假设:一是更新过程已达到平衡状态;二是分析中包含的病例都是在武汉感染,并在武汉以外地区出现症状。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博腾生物与华隆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加速MATC细胞药物开发,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 (2025-05-13)
- 新一代BCL2抑制剂索托克拉新适应症MCL上市申请获受理,百济神州血液肿瘤管线新突破 (2025-05-13)
- 2025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发布:立足当下,突破创新临界点 (2025-05-13)
- 《神经元》:剑桥大学团队发现,ACLY抑制剂或能治疗帕金森病! (2025-05-12)
- 《科学》新研究:一次用药,抗抑郁效果从几天延长至2个月! (2025-05-12)
- Nature头条:首次发现,这种超级细菌能够吃掉医用塑料来生存 (2025-05-12)
- 《自然》:摧毁最强促癌网络!科学家发现SHOC2是支撑RAS促癌通路的关键蛋白,阻断二者相互作用,可让RAS促癌网络瘫痪 (2025-05-12)
- Nature:耐药癌细胞的末日铁骑!揭秘溶酶体铁引发的死亡风暴 (2025-05-12)
- 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我国学者发现,这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天然短睡眠 (2025-05-12)
- Cell:新研究表明在同一手臂接种加强疫苗能够更快产生更有效的免疫反应 (2025-05-1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