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生物类似药 形相似 质不同丨跨领域多学科专家共话药物规范使用

生物类似药 形相似 质不同丨跨领域多学科专家共话药物规范使用

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医师与药师面临的共同话题。由中国药理学会开展的“肿瘤药物合理用药全国巡讲第二期”于2020年5月26日下午顺利召开。各位学术专家相约一起,进行学习与交流,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技术水平提升。

本次巡讲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董梅教授主持,中日友好医院张相林教授、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中心康德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宋燕青教授分别进行了演讲。

重点内容

·对生物类似药实施TDM是用药安全的保障,专科药师需参与全程,责任重大

·生物类似药临床数据,需要严谨解读,呈现客观事实

·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相似不相同,临床实践需谨慎,尚需长期的真实世界经验积累

会议首先由董梅教授致辞并表示希望各位专家能从不同角度探讨肿瘤领域的合理用药问题,也希望通过本次巡讲能让临床肿瘤用药更为规范化。

TDM,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用药安全的保障

药物专家张相林教授首先对《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治疗药物监测药学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进行了解读。

张相林 教授

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原主任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

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CTDM-GP项目负责人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中国药师协会(治疗药物监测药师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药师协会(治疗药物监测药师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医药知识管理专项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药事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的药代动力学的个体间差异较大;而且药理复杂、在患者个体内及个体间也具有差异性,加之缺乏真实世界证据,仅根据相关说明书和指南的规定方案可能难以保障生物类似药有效、安全使用,生物类似药的使用经验仍需积累。

专家评语:治疗药物监测(TDM)是生物类似药用药安全的必要技术保障。

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的监测方案需要个体化制定,这其中专科药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专科药师必须参与TDM全程。首先,药师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用药评估,患者用药应符合药品说明书,适应症“外推”用药需谨慎;其次,初始转换用药时,应由药师制定风险管控计划监管相关风险。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的用药方案比对、ADR比对等也应由药师实施目标监测。

专家评语:专科药师的管控计划是生物类似药使用、监管的前提和门槛。

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治疗方案的确立和调整也要求个体化。应检测药物相关基因及基因多态性、考虑患者体重指数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及其剂量。生物类似药治疗方案的调整应根据患者的PK/PD特征进行,并将血清药物浓度、抗药抗体(ADA)血清浓度作为常规监测。

专家总结:如今多个抗肿瘤生物类似药上市,临床对其规范化的使用需求巨大。《共识》有助于规范化生物类似药的药物监测,务实推进个体化策略,从药学技术上寻找合理使用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积极支持。

循证!生物类似药的基石

循证医学专家康德英教授随后就生物类似药研发与技术评价进行了介绍。

康德英 教授

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中心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常委

四川省临床流行病学专委会副主委

世中联疗效评价委员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妇科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委员

全球生物类似药研发热潮涌动,各大药品监管机构对其上市申请的管控非常严苛,对原研药与生物类似药的互换也仍持谨慎态度,多数监管机构未批准原研药和生物类似药互换。

专家评语:生物类似药需严格管控,谨慎互换。

国内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之路步步惊心:由于生物制剂内在、外在的复杂性,生物类似药无法做到与原研药百分之百相同;基于无法完全相同的难题,生物类似药的验证之路也更具挑战性,首先要通过药学比对,其次要看生物等效比对,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药效比对。生物类似药获批的关键——III期临床试验,需要PICOS要素(“敏感”人群、治疗方案、最佳临床终点及设计方案)设计科学合理以及统计分析恰当。

以HLX01 III期临床试验为例,纳入的研究人群为DLBCL,而这类患者在原研药的适应症中“敏感性”最低;该研究原研药与生物类似药都联合了CHOP方案,既往资料证实CHOP方案对6周ORR贡献更大,但该研究未表明两组之间CHOP方案的贡献是否可比;该研究采用了ORR作为主要研究终点,但ORR并不算敏感指标,如今抗CD20单抗新药多采用更为敏感的OS、PFS作为研究终点;该研究显示,原研药与生物类似药的ADA阳性事件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随访时间为每2个月一次。

综上所述,HLX01上市前的III期临床研究遗留了诸多问题,这也导致其上市后仍面临诸多挑战:长期免疫原性是否会降低疗效或增加安全性事件?在原研药“敏感”人群中的效果如何,是否等效?主要研究终点6周ORR能否转换为OS等效?能否与原研药互换?在其他的适应症中效果如何?“外推”能否同样有效?

由此可见,国内生物类似药应用于临床还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缺陷,如原研药与生物类似药具体相似标准的设定、Ia期研究大剂量的安全性及Ib期研究的设计问题、III期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及等效界值设置等问题。国内生物类似药研究应该在严格监测下向真实世界迈进,用更多患者更长时间的真实世界循证证据补充和完善RCT研究未解决的问题或短板。

专家评语:生物类似药在临床研究上疗效和安全性的相似性结果解读需严谨。循证是生物类似药研发和技术评价(包括上市前及上市后)的基石。

相似不相同,生物类似药临床实践需谨慎对待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