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RCCM:研究揭示了COVID |
![]() |
2020年6月30日讯 /BIOON /——在一篇新发表的文章中,科学家对受SARS-CoV-2感染患者的飞沫如何通过空气传播进行了详尽的、以证据为基础的综述,并描述了医护专业人员如何保护自己。这一展望发表在美国胸科学会的美国呼吸和危重护理医学(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上,题为"Coughs and Sneezes: Their Role in Transmission of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Including SARS-CoV-2"。
在篇文章中,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主席兼临床事务副主任、教授Rajiv Dhand博士和拉什大学医学中心呼吸保健科心肺服务部副教授Jie Li博士一起描述了在打喷嚏和咳嗽过程中产生的含病毒水滴的类型、大小、在呼吸系统中沉积的部位、医学操作和设备如何传播这些飞沫,以及对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风险。
图片来源: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对于在COVID-19患者中使用气溶胶疗法的担忧与它们可能传播传染性气溶胶有关,"Dhand博士说。"我们的建议为感染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患者使用这种雾化疗法提供了一个平衡的、科学的观点。"
空气颗粒可通过各种气溶胶产生程序(AGPs),如吸吸或气管插管,以及气溶胶发生器,特别是喷射式喷雾器产生。
作者表示:"插管、支气管镜检查、物理治疗和抽吸等AGPs会通过引发咳嗽产生潜在的传染性生物气溶胶,并与医疗保健工作人员的感染率增加有关。相比之下,氧疗、高流量湿化鼻插管、无创通气和手控通气等AGPs较少涉及"产生"生物气溶胶,更多的涉及关于"将"生物气溶胶"分散"到离患者更远的地方。"
Dhand和Li博士指出,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质量不高,将AGPs与病毒感染传播联系起来的证据有限。他们还指出,医用气溶胶发生器产生的气溶胶不含病原体,除非气溶胶装置受到污染。
作者提出了一些减少呼吸道感染传播的建议,这些建议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它们包括(详见文章):
避免刺激呼吸道和引发剧烈咳嗽,尽量减少接触有传染性的气溶胶;
如果可能的话,医疗保健提供者应该与受感染的病人保持6英尺的距离,特别是当病人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
使用机械呼吸机时,应设置屏障过滤病毒或通过在呼吸机的呼气口放置过滤器或将过滤器连接到氧气面罩来减少病毒扩散;
对于自发呼吸的病人,在其脸上戴上外科口罩或用纸巾捂住口部,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可缩短病毒的传播距离或减少病毒载量;
为医护人员配备个人防护装备;
理想情况下,受感染的病人应住在单间,以防止飞沫扩散,但由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同一感染的两个病人住在同一间房间也是可以接受的。
图片来源: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hand博士总结道:"咳嗽和打喷嚏会产生不同大小的飞沫,传播呼吸道病毒造成感染。由于这些液滴被强力排出,它们在环境中分散,可被易受感染的寄主吸入。虽然大多数飞沫经鼻过滤或沉积在口咽部,但较小的飞沫核会悬浮在室内空气中,离病人较远的人可能会吸入它们。
这些较细的颗粒被气流带入肺部,它们的沉积位置取决于它们的大小和形状,并受到各种机制的控制。导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呼吸传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防止病毒在各种情况下传播。在这篇新发表的文章中,科学家对受感染患者的COVID-19飞沫如何通过空气传播进行了详尽的、以证据为基础的综述,并描述了医护专业人员如何保护自己。这一肺透视发表在美国胸科学会的美国呼吸和危重护理医学杂志上。(100医药网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Rajiv Dhand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0). DOI: 10.1164/rccm.202004-1263PP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Environ Sci Technol:污水处理厂排出的“隐形杀手”——纤维与碎片微塑料成抗生素耐药基因载体,加剧水环境健康风险 (2025-07-10)
- 不抽烟,为什么会得肺癌?Nature:科学家揭秘空气污染如何促进非吸烟人群肺癌的发生 (2025-07-10)
- 江南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2025-07-10)
- 赛多利斯推出 iQue® 5 高通量流式细胞分析仪:快速、灵活、智能,重构高通量筛选体验 (2025-07-09)
- STTT:上中医/北中医团队最新成果证实,天然产物乙酰缬草三酯通过双重铁死亡机制,抑制肠癌的生长、转移和耐药 (2025-07-09)
- Nature系列综述:CAR-T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军突起,将面临哪些挑战? (2025-07-09)
- Cell Rep Med:癌症诊断新突破!细胞外囊泡“巨无霸”成为液体活检的黄金标记物 (2025-07-09)
- Fertil Steril:定制完美宝宝?基因编辑前夜的抉择——一文读懂PGT-M技术的是与非 (2025-07-09)
- Nat Cancer:科学家破解乳腺癌耐药新机制——γδ T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共谋” (2025-07-09)
- 无需植入支架!血管闭塞患者有了新选择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