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罕见病发生在儿童时期 多学科诊断和治疗也可以挽救生命 |
“目前全球共有7877种罕见病,其中5018种提供发病时间——。基本上,70%的罕见病已经发生在儿童时期。”在2021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欣说。在中国,目前约有1680万罕见病患者,其中80%是遗传性的,50%-75%甚至更高的发生在儿童期,约35%在出生后第一年死亡,平均诊断时间约为5年,只有5%的人接受药物治疗。
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1680万患者的数量并不多。但罕见病非常关键,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常发生在儿童时期,患者生活质量很差。同时,由于发病率极低,人们对这些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临床误诊率高,诊断非常困难,反过来又使这些患者难以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
近40%罕见病患儿被误诊过至少一次
“约40%的罕见病患儿至少被误诊过一次。从最初的症状到最终的诊断可能需要5-10个医生。每年新增罕见病患儿20多万,一个孩子的不幸至少会影响6-7个人,30%的罕见病患儿活不过5岁。”天津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医院说。
刘伟希望找到解决儿童罕见病多层次问题的突破口。她期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识别发现罕见病并宣传随访;一、二级医院可实现基层疑似转诊;三级医院负责诊断、治疗和网络传输;顶层设计由国家中心负责,国家中心处理疑难问题并与中心共享。
刘伟认为,具体而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首先建设终端,开展社区罕见病调查,为辖区内罕见病儿童建立线上初级信息库;完成罕见病患儿日常基本护理,逐步改善罕见病患儿生活环境;开展主题宣传,为罕见病患儿提供营养咨询等综合对症支持治疗。
一、二级医院要逐步培养具有精细识别儿童罕见病能力的人才。他们精通罕见病的基础知识,能完成儿童罕见病的初筛,并做了疑似转诊。要了解上级医院擅长诊治的儿童罕见病,将疑似罕见病儿童准确接驳到上级医院,提高高危儿童的及时转诊。县级龙头医院应具备三级医院的罕见病诊疗能力,医生具备一定的罕见病应急救治能力,并能指导区域内下级医疗机构完成对罕见病患儿的日常健康干预。此外,医生应定期主动学习上级医院罕见病诊疗规范和最新进展,能够为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技术培训,做好双向转诊管理。
对于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应更加重视诊疗和多学科评估。首要任务是诊疗,制定个性化管理策略,重视继续教育,能够组织相关人员培训课程,重视科研分析。可拓展的空间还包括远程医疗、细化儿童罕见病诊疗相关工作规范、制定参考方案和专家共识等。
国家罕见病中心应建立系统收集相关信息,发布政策建议和行业标准;在中国深耕的同时,引领国际前瞻性合作交流;注重人文关怀,搭建健康讲堂平台;添加罕见病章节和pra
“建立罕见病综合诊疗体系非常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共性。同时,在一定诊断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专家共识。如果研究深入,就会有科研成果和转化。”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军说。
以张国军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结节性硬化症为例,结节性硬化症在很多学科中都可以见到,但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很明显,其特点也很明确,所以在神经系统中确诊的患者很多,简单的专科诊断很可能会将其视为其他疾病。以努南综合征为例,常表现出内分泌、心脏、口腔、精神等多学科的一些异常,需要集中多学科医生共同完成诊断。
北京儿童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在罕见病诊治的多学科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2020年,由张国军教授(神经病学)、李伟教授(遗传学)、钱素云教授(重症医学科)牵头成立专家委员会,形成了相应的工作体系。首先,医院打通了流程,从首诊到随访,数据采集,绿色通道的建立,专家组的会诊,再到相应病例的随访,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我们整理了121种罕见病的具体情况,近三年的数据采集比较丰富,包括生物样本、临床信息、基因库等。”张国军认为,多学科诊断需要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出改变,从让患者在多学科中跑来跑去,到建立现代诊疗模式,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临床实践中,过去传统的模式是一个患者注册看不同的学科,很多年后并不总是能得到诊断;现在是多学科的医生和专家聚焦疾病和患者,相当于诊疗方向的转变。”
多学科诊治儿童罕见病
国家评估中心临床医学二科副主任谢表示,罕见病患者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境,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不到10%的罕见病可以用药物治疗,超过90%的患者处于无药可用的境地。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有国外有药但国内没有药的情况,有些药是进口的,所以费用太高,患者负担不起。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也有专门的儿童罕见病中心。院长孙介绍,2018年5月,国家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以来,盛京医院共使用罕见病药物约20种,有的只开了一盒,其中一种更贵,至今只为5名患儿开了8种。
让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及时服药,买得起药,用得好药,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期待。然而,高昂的 让罕见病患者用得起药、用上好药成本让一些患者无法接受治疗。
北京大学国际医学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石鲁文表示,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多层次支付存在困境,国家医保是基本保障,更多的低值药有保障,高值药更难承担;补充医疗、专项基金慈善、商业保险的融资和总额有限,只能通过地方探索不断推进。
“比如药品涉及罕见病的内容比较零散,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文件;我们还需要研究好的经验如何迅速上升为国家政策,形成规范。”石鲁文认为,多方合作尚未形成模式,缺乏强有力的资源整合组织。中国罕见病联盟已开始探索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的融合,但总体而言,罕见病诊疗相关人才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增强急救才能建设 北京等地启动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相应体系 (2024-11-25)
- 17批立项指南让免费更规范——清点我国医疗服务价钱名目新变动 (2024-11-25)
- 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宣布,研发立异活气不时加强 (2024-11-25)
- 我国将扩展下层医疗卫生气希望构慢性病、罕见病用药品种 (2024-11-25)
- 国度药监局对于50批次不契合规则化妆品的告示 (2024-11-22)
- 青海藏医药历久弥新:中藏医馆广笼罩、整顿古籍文献3000余部 (2024-11-20)
- 河北省对于调整部门医疗服务名目价钱的关照 (2024-11-20)
- 山西规范(兼容)“肺功效综合训练”等医疗服务名目价钱 (2024-11-20)
- 福建省对于审定药学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 (2024-11-20)
- 浙江安康数字人已服务超1400万人次 (2024-11-20)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