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细胞和基因治疗市场:入市比出海容易 |
![]() |
来源:医学魔方2022-09-16 14:06
魏则西事件是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的一个分水岭,仅其对行业的改变就堪比上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的“沙利度胺”事件。
魏则西事件是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的一个分水岭,单就其对行业的改变就堪比上世纪50年代欧美的沙利度胺事件。特别是随着2017年《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指导原则》的发布,中国细胞治疗产业进入了与世界接轨的相对正规的发展状态。
截至2022年9月,CDE已受理超过150个CGT产品申请,其中约100个为IND申请,2个细胞治疗产品已获批上市,另有3个产品已申报上市或正处于上市审批的最后准备阶段。仅在2021年,就受理了28个各种CGT产品的IND申请。
如此火热的场面在中医发展中是前所未有的,背后可能有三个原因:人才、数据、政策。
一个原因是:天赋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大量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当时因为生物不是热门学科,申请奖学金比较容易,几乎都是中国人承包。当这群留学生开始学成归来,他们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储备和国际化视野。
两个原因:数据
自2000年初以来,CGT已作为一项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在监管逐步加强后,仍可通过IIT在临床上应用。并且大量长期临床应用,效果好的产品必然会推向产业化。
三个原因:政策
医药是“十四五”规划重点扶持的行业。政府的政策非常好。要钱,重要的给地,加上优质的人才,临床数据,各种资本,很容易一拍即合。CGT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于是,生物医药行业的精英们纷纷将CGT打入大海,热闹非凡。进入者多了,不同的运营模式开始浮出水面。综合笔者的总结,大概有以下三类:注重前后端,一锅全链,前端再整体端。
在展开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目的。
CGT虽然是个新名词,但还是属于生物医药,和正常的药物研发和上市流程没什么区别。在其前端分子设计和靶标筛选中,候选分子形成一定数量的产物管道。对产品流水线进行一定程度的概念验证,对其有效性有一定的保证后,前端工作完成,即进入中端生产工艺研究的CMC阶段。
CGT不同于常规药物制造工艺,尤其是细胞治疗,需要生产出和常规药物一样的标准原料,才能开始生产可用于人体的细胞药物。所以中端工作是庞大而复杂的。而后端则是生产可用于人体的细胞产品。
有了这个定义,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运行模式的特点:
第一,注意前后端
以姚明巨诺为代表,其产品已获准在中国上市,这类企业侧重于前端和后端。扩大前端管道,后端控制细胞产品的生产,把质粒、病毒等复杂的CMC工作交给有实力的CDMO企业。
诺华、凯特、BMS、联想等已经在海外上市产品的公司,以及准备在国内上市的天津河源,都采用这种模式。当然,这种运作模式需要企业和CDMO的深度合作。BMS的产品Breyanzi因提供病毒载体的Lonza未能通过审查而推迟上市。
为诺华公司CAR-T产品Kymirah提供病毒载体的牛津生物医药公司,由于产能不足,前期不得不租用工厂完成生产。这种运营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完成与CDMO的中档工作,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缺点是
有这种运营特点的企业,选择自己完成从开发到生产的所有工作,但基本上因为团队建设、工厂建设、流程优化等原因,流水线推进速度比较慢。2018~2019年国内最早一批申请IND的企业,如恒润盛达、苗毅神州、华道生物、重庆、京马利诺、思必曼等,很少看到产品在后期临床研发阶段的显著进步,多半是因为他们要投入精力克服自行开启所有CMC流程的挑战。
自力更生多年的浩二生物于2022年9月在美国完成了第一批CAR-T细胞cGMP的生产。相反,大量的生物技术公司大规模地建厂、买设备,却在管道上久久没有进展。在这个资本浮躁的时代,管道推进慢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所以速度和时间是选择全链条一次拿一个锅的企业需要承受的痛点,但好处是制造工艺确定性高,容易控制成本。
第三,先前端再整体
中国CGT企业的领导几乎都是科学家,前端技术一流,中后端缺乏CMC经验。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依靠资本市场提供现金,时间紧张,往往在前端有很好的管道但缺乏其他实力的情况下,同时寻找CDMO合作建设。
立厂房和团队,在CDMO助其完成申报后进行技术转移,临床阶段时逐步实现自给自足。这类运营特点的企业,规模大多在100人以下,由少数了解制造工艺的骨干负责与CDMO沟通。此种运营方式,优势是可以很好地在公司成立初期轻装上阵,快速拿到批件,提升公司价值,但最大的难点就是技术转移的可行性。
能否技术转移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后端制造工艺对CDMO的价值。大体而言,CDMO的核心资产即其工艺和SOP,其价值远非一两个IND项目可以比拟,依靠外包若干项目完成技术转移并华丽转身,至少在现阶段的中国CGT行业中尚无成功案例。
运营特点的多样化,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自己的产品迅速被批准上市。但在中国上市远远不够,只有在欧美市场上市,即所谓 出海 ,才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入和持续的发展。以药明巨诺和传奇生物为例,药明巨诺的CAR-T产品瑞基奥仑赛,在中国市场一年的销售额只能与在国外上市的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一个季度的销售额持平,海外市场的收入前景可见一斑。
但出海谈何容易,在中国上市就已经够难了。回顾文章开头的CDE受理数据,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CGT行业,由IND到BLA的成功率约为5%。然而,复星凯特、药明巨诺、南京传奇之所以能够快速走向BLA,背后均有国外成熟公司的加持。如果抛开这个因素,纯本土CGT企业自力更生由IND迈向BLA的成功率,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大约为2%。
目光转向海外,截止到2022年,除了已有产品上市的传奇,包括科济、西比曼、驯鹿 信达、亘喜、斯丹赛、星德汉、来恩等等中国CGT企业纷纷尝试了海外的临床申报,目前尚未有一家走入临床后期阶段,中国CGT企业的出海路,其漫漫而修远兮。
写在最后
药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最终都是需要活下去并实现盈利的。对于CGT行业来讲,入海做药,技术上的科学逻辑并不复杂,但想真正获批上市和产生利润,产业化道路上的种种复杂抉择,将会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但愿中国的CGT行业,可以做到应出海尽出海,共同提升人类福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博腾生物与华隆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加速MATC细胞药物开发,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 (2025-05-13)
- 《细胞·代谢》:心脑相连!华科大团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诱导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新机制 (2025-05-13)
- 真实临床应用证实瑞维鲁胺为内脏转移mHSPC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5-05-13)
- 锐正基因重磅产品和平台亮相2025 ASGCT年会 (2025-05-12)
- 西妥昔单抗β临床Ⅲ期研究发表Nature旗下高分期刊,国产EGFR抗体药物有望改写结直肠癌治疗格局 (2025-05-12)
- Cell:新研究表明乳酸调节人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训练 (2025-05-12)
- 营养不良别忽视!最新研究发现: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帮肝脏类器官保住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蛋白 (2025-05-12)
- 《医疗东西网络贩卖质量治理规范》政策解读 (2025-05-12)
- 数智赋能 南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畛域立异利用 (2025-05-12)
- 对于进一步增强窘境儿童福利保证任务的意见 (2025-05-1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