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杂志:研究揭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子细胞机制 |
![]() |
来源:脑科学和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2022-09-26 14:43
本研究采用斑马鱼模型模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过程,揭示了该病源于视锥细胞损伤而非血管病变,揭示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锥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为探索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何杰研究组、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徐格志课题组共同完成。本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模拟视网膜病变过程,揭示了该类疾病源于视锥细胞损伤而非传统思想,揭示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锥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为探索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继发于糖尿病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元的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标准是眼底微血管的改变。因此,传统上认为该病起源于血管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有视网膜神经元损伤。然而,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神经元疾病和血管疾病之间的发展关系尚不清楚。
本研究利用CRISPR/Cas 9技术建立pdx1基因杂合性突变的斑马鱼模型,结合高糖处理,在高血糖背景下产生视网膜神经元和血管进行性病变。发现在视网膜血管结构改变前,视锥细胞的结构损伤独立出现,其内、外节长度随血糖升高而显著缩短。
此外,单细胞测序分析表明,感光细胞是高血糖症中最易受影响的视网膜神经元类型。在不同的高血糖模型中,锥体细胞经历了不同的转录组状态(野生组-状态1,低高血糖组-状态2,高高血糖组-状态3)。
其中,hcn1(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钾通道1)基因在三种状态的视锥细胞中表达逐渐显著下调。研究进一步表明,hCN1基因的缺失会导致视锥细胞内外节的损伤。
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
野生型组(WT)显示生理血糖水平;突变组(pdx1 /-)显示血糖水平中度升高;治疗组(葡萄糖处理的pdx1 /-)显示出较高的血糖水平。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视锥细胞(B,比例尺:15 m)的内外节首先相对于血管(A,比例尺:50 m)发生显著变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标注“来源:100医学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资料,版权归100医学网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100医学网”。其他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文章。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想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都在使用100医疗网APP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ell:解析出水生细菌气体囊泡的分子结构 (2023-03-24)
- 吉利德CAR (2023-03-24)
- CCR:科学家首次发现,耐药卵巢癌能细胞“催眠”同伙,促进周围癌细胞集体耐药! (2023-03-24)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研究者们揭示了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 (2023-03-24)
- 中国科学院:转录因子ARNT调节免疫细胞和肠道菌群的新作用 (2023-03-24)
- Nature:揭示全基因组加倍促进机体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2023-03-24)
- 知名教授付向东归国,加盟西湖大学 (2023-03-23)
- 颜宁受聘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2023-03-23)
- Molecular Cancer: m6A为靶点的修饰可以提高免疫检查点治疗 (2023-03-23)
- BMC Medicine:浙江大学刘足云团队发现老年衰弱筛查或为癌症并发症的预言家! (2023-03-2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