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首次发现母亲和婴儿机体肠道微生物组之间或许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现象 |
来源:100医药网原创 2023-01-09 10:42
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母婴微生物组传播模式,即在围产期内母体肠道中的微生物会与婴儿肠道中的微生物共享基因,而且这种模式从婴儿出生前就开始了。围产期是机体认知和系统发育的关键窗口,其会通过母体和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以及其代谢产物而促进。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from the maternal microbiome shape infant gut microbial assembly and metabolism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母婴微生物组传播模式,即在围产期内母体肠道中的微生物会与婴儿肠道中的微生物共享基因,而且这种模式从婴儿出生前就开始了,并且会延伸到其出生后的头几周,这种水平基因转移就能允许母源性的微生物影响婴儿机体微生物组的功能,而微生物组菌株本身并没有进行持续性的传播。
在这篇大规模的综合性分析中,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系列肠道定植动态学变化的高分辨率快照信息,这种动态学变化或许会影响婴儿出生前后的机体发育。研究者Ramnik Xavier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描述了母体和婴儿机体微生物组移动遗传元件的转移,同时我们还整合了来自母亲和婴儿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组及其代谢组学特征,结果发现了肠道代谢产物、细菌和母乳底物之间的关联,这项调查代表了在已知的母源性和膳食因素的影响下,婴儿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共同发育的独特视角。
肠道菌群能部分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生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发育遵循着可预测的模式,即从出生时母亲传递的微生物开始,除了免疫系统成熟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还影响着机体早期的认知功能发育。围产期对于机体认知和免疫系统的发育非常关键,尽管如此,在围产期机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共同发育以及这一过程的决定因素,科学家们并未很好地理解。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研究人员对来自70个母婴组合队列的纵向多组学数据进行分析,从孕晚期到婴儿出生一岁时追踪其与母亲体内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共同发育情况,结果发现了大规模的母亲-婴儿机体之间移动遗传元件的转移,其经常涉及与饮食相关的适应性存在关联的基因。
首次发现母亲和婴儿机体肠道微生物组之间或许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现象。
图片来源:Cell (2022). DOI:10.1016/j.cell.2022.11.023.
研究者表示,婴儿肠道代谢组的多样性不如母体的代谢组多样性,但有数百种特殊的代谢产物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关联在母体中并未被检测到,接受常规但并非广泛的水解配方奶粉的婴儿机体中的代谢组和血清细胞因子特征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并不相同。研究者Tommi Vatanen说道,婴儿的肠道中拥有数千种独特的代谢产物,其中很多都是由肠道菌群对母乳中的底物修饰而产生,这些代谢产物中的很多都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发育。怀孕与类固醇化合物水平升高直接相关,包括性腺激素衍生物和胆汁酸生物合成中间体,其中一些与机体葡萄糖耐受损伤之间存在着独立的关联;尽管婴儿机体肠道代谢组的多样性不如母体中的代谢组,但研究人员发现了2500多个婴儿特异性的代谢组特征,此外,他们还识别出了多种婴儿特有的细菌种类和粪便代谢产物的关联,其中包括神经递质和免疫调节剂等。
研究人员很惊讶地发现,在婴儿机体中很少观察到的母源性肠道菌群或许对于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结构有着特殊的贡献,此外还有研究证据表明,前噬菌体(prophages,休眠的噬菌体或定植在细菌基因组上的病毒)或许会促进母体和婴儿微生物组之间可移动遗传元件的交流。研究者指出,除了经典的菌种和物种的垂直传播外,母源性的微生物组或许会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来塑造婴儿机体的肠道微生物组,此外,识别出婴儿肠道中独特的代谢组特征以及微生物-代谢物相互作用或许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平台来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对婴儿机体发育的贡献和作用。
目前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人员并未考虑到女性怀孕和产后期间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或许也会影响机体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未来研究中,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研究来分析细菌和代谢组之间的关联,并利用体外分离的细菌来研究菌种特异性的细菌代谢输出特征。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这项综合性的分析或许扩大了肠道微生物组垂直传播的概念,并对孕晚期和婴儿生命早期母婴机体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发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见解。(100yiyao.com)
原始出处:
Tommi Vatanen,Karolina S. Jabbar,Terhi Ruohtula, et al. , Cell (2022). DOI: 10.1016/j.cell.2022.11.02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大脑的“内部时钟”如何被化学信使调控?Nature揭秘组蛋白单胺化的新发现 (2025-01-23)
- J Virol:一种此前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机制或有望帮助开发出更好的HIV疗法 (2025-01-23)
- Nat Biotechnol:利用Cas13同时靶向多个免疫抑制基因减少多种癌症中的肿瘤生长 (2025-01-23)
- Nature Methods:Chip (2025-01-23)
- Science:新研究开发出一种用于智能细胞构建的工具 (2025-01-22)
- 从死亡边缘拯救大脑?Pharmaceutics:揭秘原始和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在分子靶向治疗人类缺血性中风中的关键作用 (2025-01-22)
- 我们大脑中的“双面卫士”Neuron: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或与压力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脂质释放有关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全面揭示“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的健康益处和风险,降低42种疾病风险,增加19种疾病风险 (2025-01-22)
- 心理疗法的数字程序加快缓解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 (2025-01-22)
- Cancer Res:科学家识别出一种有望开发出新型胰腺癌疗法的特殊酶类靶点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