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李贵登/张连军/陈路团队合作发现肿瘤内酸度维持T细胞干性,影响肿瘤免疫治疗 |
来源:生物世界 2023-02-02 16:48
该研究发现长期的酸性微环境暴露能够重编程T细胞内的甲硫氨酸代谢和表观遗传图谱,从而维持了T细胞的干性表型。肿瘤微环境因素引起的抑制性反应是导致T细胞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诱因之一,这些不利的微环境因素能够诱导T细胞代谢压力并损害线粒体健康,最终导致肿瘤浸润T细胞(TILs)代谢紊乱及功能耗竭。已有报道显示肿瘤组织中低糖、低氧以及高的微环境抑制了TILs的扩增、分化及效应功能。然而有趣的是,TILs中仍保留了一群具备一定自我更新能力且具有抗肿瘤效果的TCF1(T cell factor 1)+T细胞亚群,即 干性样 肿瘤浸润T细胞(stem-like TILs),这一T细胞亚群是响应免疫检查点治疗(如anti-PD-1治疗)的主体细胞群体。
然而,目前关于干性样 T细胞亚群如何在肿瘤微环境中维持并存在的,尚不十分清晰。2016、2019年,Nicholas P. Restifo团队分别报道了肿瘤组织中过载的钾离子在抑制TILs效应功能的同时,通过重塑T细胞内的代谢维持了TILs的干性及自我更新能力。酸性微环境是实体瘤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升高的胞外酸度能抑制T细胞的效应功能并影响其他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s)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活性及分化。然而,肿瘤内酸度是否参与调控 干性样 TILs的产生及维持目前尚不清楚。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李贵登、张连军团队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陈路团队合作,在 Nature Metabolism 期刊发表了题为:Extracellular acidosis restricts one-carbon metabolism and preserves T cell stemnes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长期胞外酸处理T细胞可抑制MYC-SLC7A5轴,阻碍T细胞内甲硫氨酸的摄入,进而重编程T细胞内的一碳代谢及表观遗传图谱,促进线粒体代谢适应性,最终维持干性T细胞状态。
首先,研究团队体外模拟酸性环境下(pH 6.4-6.6)培养T细胞,发现长期酸处理可以显著促进小鼠及人 干性样 T细胞亚群的形成。此外,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以及同位素(13C6-葡萄糖,13C6-棕榈酸)示踪技术发现,长期胞外酸处理能够抑制mTOR信号通路及糖酵解途径,促进T细胞内的脂肪酸氧化(FAO),增强线粒体适应性,从而维持 干性样 T细胞的代谢表征。进一步深入分析以及通过13C16-甲硫氨酸代谢流实验,发现胞外酸度的升高显著抑制T细胞内的甲硫氨酸摄入及一碳代谢(甲硫氨酸循环)。
机制上,一方面,长期胞外酸处理可抑制MYC的表达,降低T细胞表面甲硫氨酸转运体(SLC7A5)的表达,进而削弱T细胞对胞外甲硫氨酸的摄入,最终抑制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产生。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甲基供体,其减少会导致T细胞内组蛋白修饰的改变。另一方面,长期的胞外酸处理显著抑制甲基化酶EZH2的表达,最终减少了其调控的胞内H3K37me3表达水平。通过CUT&Tag测序发现胞外酸处理诱导的H3K27me3的减少促进了T细胞内干性相关基因的转录激活,最终维持了T细胞的干性特征。此外,发现回补外源性甲硫氨酸可显著恢复MYC-SLC7A5轴的表达及胞内甲硫氨酸代谢,并部分抑制了胞外酸度诱导的T细胞干性表型,进一步说明甲硫氨酸代谢确实参与酸诱导的T细胞干性这一过程。最后,研究团队将经体外长期酸处理所获得的OT-I以及CD19 CAR T细胞应用于小鼠黑色素瘤(B16-OVA)及人细胞(K562-CD19)小鼠模型,结果显示,相比较于未经酸处理的T细胞,经体外长期酸处理的T细胞在小鼠体内展现出更强的持久性和抗肿瘤功能。
综上,该研究发现长期的酸性微环境暴露能够重编程T细胞内的甲硫氨酸代谢和表观遗传图谱,从而维持了T细胞的干性表型。该研究揭示了酸性微环境在T细胞抗反应中扮演的新角色,为进一步理解酸性肿瘤微环境与T细胞功能分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Nature Metabolism同期配发了加拿大温哥华卑诗省儿童医院研究所Ramon I. Klein Geltink的评述文章:本研究发现了酸性环境维持T细胞干性的新机制,证实了长期酸处理促进T细胞内线粒体的代谢适应性,并通过抑制MYC-SLC7A5轴阻碍T细胞内甲硫氨酸摄入和一碳代谢,重塑T细胞内的表观遗传谱,诱导T细胞 干性样 基因表达程序。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李贵登研究员、张连军研究员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陈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系统所助理研究员程洪成博士、2020级协和博士研究生邱雅静、科研助理许悦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博士研究生陈莉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Nature Methods:Chip (2025-01-23)
- Science:新研究开发出一种用于智能细胞构建的工具 (2025-01-22)
- 从死亡边缘拯救大脑?Pharmaceutics:揭秘原始和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在分子靶向治疗人类缺血性中风中的关键作用 (2025-01-22)
- 我们大脑中的“双面卫士”Neuron: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或与压力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脂质释放有关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全面揭示“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的健康益处和风险,降低42种疾病风险,增加19种疾病风险 (2025-01-22)
- 心理疗法的数字程序加快缓解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 (2025-01-22)
- Cancer Res:科学家识别出一种有望开发出新型胰腺癌疗法的特殊酶类靶点 (2025-01-21)
- Nat Rev Mol Cell Biol:综述文章阐释如何利用类器官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 (2025-01-21)
- 天天熬夜,人真的会“变傻”吗?研究证实:熬夜损伤大脑!睡眠压力会促使神经元突触减少、影响大脑“排毒”,增加痴呆风险 (2025-01-21)
- Nature:利用人工智能设计的新型蛋白可有效中和蛇毒中的毒素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