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首个人脑研究显示,突触中低聚体tau或是阿尔茨海默病tau病理扩散的罪魁祸首! |
来源:奇点糕 2023-06-09 15:06
这个研究基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样本,深入研究了低聚体tau,发现突触中的低聚体tau可能是tau病理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扩散的罪魁祸首。tau病理的扩散机制,又有了新发现。
近日,由英国爱丁堡大学Tara L. Spires-Jones和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Alberto Lle 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神经元》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1]。
他们基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健康人脑样本,对下颞皮层的1315583个兴奋性突触对进行了成像,发现突触前末端和突触后末端均存在低聚体tau,甚至在没有大量纤维状tau沉积的区域也有低聚体tau。而且,在突触末端中,与磷酸化或错误折叠的tau相比,低聚体tau的比例更高。
基于以上发现,他们认为突触中低聚体tau积累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一个早期事件,而且低聚体tau有可能是通过突触传播在大脑中扩散。因此,减少突触中低聚体tau可能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有前途的策略。
据了解,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对人脑突触低聚体tau展开全面的可视化研究。
论文首页截图
众所周知,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中,突触受损是认知能力下降的最强相关因素,而tau病理又与突触受损和认知症状密切相关。
虽然磷酸化tau、错误折叠的tau和低聚体tau都被认为与突触功能障碍和突触丧失有关;但是Spires-Jones等注意到,学界对人脑突触tau,特别是低聚体tau,知之甚少。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填补的重要学术空白。
为了填补上这个空白,他们收集了24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9名非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后的大脑样本,然后用阵列层析成像技术(AT)开展了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研究了下颞皮层的1315583个兴奋性突触对。他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兴奋性突触密度下降了1.25倍。
随后,他们通过抗体标记的方式,调查了突触后末端tau的存在情况。低聚体tau用T22抗体,错误折叠的tau用Alz50抗体,Ser202/Thr205磷酸化tau用AT8抗体标记。
最后一列的彩色图中:洋红是突触前末端,青色是突触后末端,黄色是错误折叠的tau
他们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样本的突触后末端中发现了三种tau,不过被T22标记的低聚体tau比另外两种tau更多。有趣的是,T22和AT8经常出现在同一个突触后末端,而Alz50则主要出现在不同突触上。
低聚体tau更多
Spires-Jones团队还发现,被PSD95标记的突触后末端的大小和信号强度都与tau的种类有关,其中低聚体tau(T22标记)的存在与突触后末端的大小和信号强度增加最多有关。
至于背后原因,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突触受伤后发生的补偿现象,之前也有研究提到了类似的现象[2,3]。这也意味着,低聚体tau对突触的伤害可能更大。
他们还借助于其他成像技术,证实了突触中确实存在低聚体tau。
金电微镜成像结果
接下来,Spires-Jones团队要探索的问题是,低聚体tau是不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早期事件。为此,他们检查了神经纤维缠结和突触低聚体tau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在没有神经纤维缠结或神经纤维缠结数量较少的区域,无论是对照组样本,还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样本,突触前末端都有低聚物tau积累。而且,神经纤维缠结和低聚体tau的总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尤其是在受tau病理影响较大的脑区。
在将T22标记的低聚体tau与AT180标记的231残基磷酸化tau(据报道是tau病理的早期标志物[4])做比较之后,发现虽然这两种类型的tau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突触都普遍存在,但是T22标记的突触前末端比AT180标记的多3.3倍。
在研究的最后,他们找到了低聚物tau沿突触正向传播的间接证据:顺着神经信号传递的方向,低聚体tau的浓度逐渐降低。小鼠模型的研究,证实了这一推测。
低聚体tau在大脑中的散播
总的来说,这个研究基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样本,深入研究了低聚体tau,发现突触中的低聚体tau可能是tau病理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扩散的罪魁祸首。
这个研究提示,靶向低聚体tau可能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Cell:科学家揭示一种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4-11-23)
- Front Med:对DNA损伤修复基因进行表观遗传学沉默或能揭示一种胰腺癌疗法的潜在标志物 (2024-11-23)
- Nature Methods:肿瘤进化的空间图谱:CalicoST算法揭示癌症克隆的基因组与空间演化 (2024-11-23)
- Nature:人类大脑为何能进化得如此庞大?研究揭示背后的细胞压力应对机制 (2024-11-23)
- Phytomedicine:番茄红素是对抗化学除草剂毒性的天然守护者 (2024-11-22)
- Nat Commun:科学家发现能清除包括免疫疗法耐受肿瘤在内的肿瘤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4-11-22)
- Nat Genet:新型药物组合疗法或能让胶质母细胞瘤对攻击性免疫细胞更加可见 (2024-11-22)
- 国度药监局对于同意注册255个医疗东西产物的布告 (2024-11-22)
- 诺华荣登2024年药品可及性指数排名榜首 (2024-11-22)
- Nature:北大乔杰教授团队揭示一条多余的X染色体破坏男性胎儿生殖细胞发育机制 (2024-11-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