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rmaceuticals:常见的HIV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可能有助降低HIV感染者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4-04-26 11:02
本研究了随着年龄增长而服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和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 HIV 阳性患者,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中有多少人患上AD?(AD)目前困扰着美国近700万人,预计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近 1300 万,缺乏有意义的抗AD疗法是一个尚未得到满足的重大医疗需求。如今,来自美国桑福德-伯纳姆-普瑞比斯医学发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常见药物与AD发病率下降之间有前景的现实联系。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harmaceutical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Alzheimer s Disease Risk: A Retrospective Cohort Proof-of-Concept Study 。论文通讯作者为Jerold Chun博士。
Chun的这项新研究以其实验室2018年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一篇描述了神经元中的体细胞基因重组如何在受AD影响的大脑中产生数千个新型基因变异的论文(Nature,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718-6)为基础。重要的是,它还首次揭示了与AD相关的基因APP如何通过使用在HIV中发现的同一种类型的酶进行重组。
这类酶被称为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RT),它复制 RNA 分子并将其转变为互补的 DNA片段,然后再将互补的DNA片段插入基因组DNA 中,从而在细胞的 DNA 蓝图中产生永久性的序列变化。
HIV和许多其他病毒都依赖逆转录酶 来劫持宿主细胞以建立慢性感染,因此阻断逆转录酶活性的药物已成为遏制HIV的药物混合物中的一个常见组分。
大脑似乎有自己不同于病毒的逆转录酶,这些作者想知道用HIV药物抑制大脑中的逆转录酶是否真地能帮助AD患者。为了评估现实世界中逆转录酶抑制剂暴露与人类AD之间的联系,他们分析了22.5万多名对照者和HIV阳性患者的匿名医疗记录和处方报销单,发现逆转录酶抑制剂暴露与AD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学上显著降低有关。
Chun 说, 因此,我们研究了随着年龄增长而服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和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 HIV 阳性患者,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中有多少人患上AD?"答案是与普通人群相比,他们中的患病人数要少得多。
图片来自Pharmaceuticals, 2024, doi:10.3390/ph17040408
在这项研究中,有索赔数据的 22.5 万多人中,只有不到8万人是60岁以上的HIV阳性者。在2016年至2019年的近三年观察期内,超过4.6万人服用了逆转录酶抑制剂。这些数据是在医学博士 Tiffany Chow 的领导下,通过与健康信息技术和临床研究公司 IQVIA 合作获得的。
在HIV感染者中,服用这些抑制剂的HIV抗体阳性者每千人中AD率为 2.46 例,而普通人群为 6.15 例。参与这项研究的对照者由超过15万名60岁以上的HIV阴性患者代表,他们的医疗保险索赔与普通感冒的治疗有关。
Chun补充说, 你不可能用这么多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这种方法是研究一类药物如何作用于大量患者的一种方法。
Chun强调说,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患者服用的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旨在对抗HIV中的逆转录酶活性,可能只对大脑中活跃的许多不同形式的逆转录酶产生有限的影响。
Chun说, 我们如今看到的只是非常粗略的结果。我们实验室的下一步显然是确定哪些版本的逆转录酶在AD患者的大脑中起作用,以便发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同时应继续利用目前可用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对早期AD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 (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Tiffany W. Chow et al. . Pharmaceuticals, 2024, doi:10.3390/ph17040408.
Common HIV treatments may aid Alzheimer s disease patients
https://sbpdiscovery.org/news/common-hiv-treatments-may-aid-alzheimers-disease-patients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Nature子刊:朱孝峰/邓蓉团队揭开铁死亡传播机制,带来抗癌新靶点 (2025-04-20)
- Nature子刊:清华大学江鹏团队揭示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提高抗病毒免疫能力 (2025-04-20)
- Cell:致命蛋白如何变身守护者?DNA双螺旋破解神经退行之锁 (2025-04-20)
- 帕金森病治疗的“巨大飞跃”!两篇Nature论文齐发:干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2025-04-19)
- 《神经元》:中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免疫细胞ILC2可以促进卒中的后神经修复! (2025-04-19)
- 基金委窦贤康主任:改善流动编制和兼聘人员监督管理,规范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的“亲清”关系 (2025-04-19)
- 吃肉还是吃糖?《自然》子刊:操控食欲的神奇分子或能影响寿命 (2025-04-19)
- Nat Genet:科学家成功绘制出新型细胞图谱,有望揭示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的显著改变 (2025-04-18)
- 中国整治“神医”“神药”等告白乱象 (2025-04-18)
- 国度药监局召开药品网络贩卖平台企业合规指导任务会 (2025-04-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