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肿瘤学》:吴一龙团队首次证实,ctDNA可辅助判断哪些肺癌患者无需长期接受靶向治疗! |
《JAMA·肿瘤学》:吴一龙团队首次证实,ctDNA可辅助判断哪些肺癌患者无需长期接受靶向治疗!
来源:奇点糕 2024-06-16 12:56
研究结果表明,对EGFR/ALK/ROS1基因变异阳性患者,基于ctDNA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的适应性减量TKI治疗模式,可使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时间9.1个月的“药物假期”。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研究所教授团队在 Oncology期刊发表的一项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就首次证实了在晚期()患者中,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再配合其它检测,能指导驱动基因变异阳性患者适应性地减量使用靶向药,不仅能确保患者的生存获益,还能通过 药物假期 减轻患者治疗负担[1]!
研究结果表明,对EGFR/ALK/ROS1基因变异阳性患者,基于ctDNA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的适应性减量TKI治疗模式,可使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时间9.1个月的 药物假期 (Drug Holiday),且近1/4的患者在中位时间达20.3个月的药物假期后仍未复发;患者停药后发生疾病进展时,再使用TKI药物的治疗客观缓解率仍高达96%,一半的患者能达到完全缓解。
论文首页截图
此前在肾(RCC)、(GIST)等一些实体瘤和部分血液系统癌症中,已有研究尝试对完成一线的患者暂时停药,从而在确保患者生存获益的前提下,通过减少用药时长来提高患者、减轻整体治疗负担[2-3],但这么做的最大难题也明摆着:停药,就会带来疾病快速复发或进展的风险,该怎么识别最适合停药的患者呢?
只靠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评估肿瘤大小,或者现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显然是不足以做到这一点的,于是吴一龙教授团队就想到了检测ctDNA,此前在接受根治性手术早期NSCLC患者中的研究已显示,ctDNA检测阴性可识别一部分 潜在治愈 患者[4];就算患者疾病有复发/进展,ctDNA检测也能比影像学检查提早3-6个月发现,提供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在这样的指导思维下,吴一龙教授团队启动了本次概念验证性的前瞻性探索研究,入组的60例患者均为III/IV期NSCLC患者(56例为EGFR突变),患者经TKI类靶向药治疗和局部治疗(针对寡残留病灶)后,影像学检查未见病灶残留,且CEA水平正常,外周血ctDNA检测为阴性,随后进入药物假期阶段,即停药并定期随访复查。
研究整体治疗模式图示
根据患者随后的临床结局,研究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指标无异常,仍停药随访的患者(n=14),B组为在影像学检查提示疾病进展前,已检出ctDNA阳性(n=26)或CEA升高(n=5)的患者,需重启TKI治疗,C组则在首次停药后就出现疾病进展(影像学评估 ctDNA阳性或CEA升高,n=15),至本次报告时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已达19.2个月。
全部60例患者的中位PFS为18.4个月,1年和2年PFS率分别为67.7%和40.2%,药物假期中位时间为9.1个月,其中A组患者的中位停药时间为20.3个月,与研究整体人群中位PFS接近,考虑到绝大多数患者携带的是EGFR突变,这个假期时长都赶上第三代TKI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中位PFS了;而B组患者的中位PFS为20.2个月,其中19例患者重启TKI治疗后疾病未进展,C组患者中位PFS则仅为5.5个月,可能是相对高危的人群。
全部患者及各组患者的PFS
而患者最担心的问题 停药后复发该怎么办,从研究的相关数据来看问题也不大:在B组和C组停药后复发,重启TKI治疗的24例患者中,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仍高达96%,12例患者经治疗仍能达到完全缓解,又符合了进入药物假期的标准并同意停药。此外,26例B组患者重启TKI治疗后,25例再度达到了ctDNA转阴。
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长、停药和重启TKI治疗情况
此外,研究还使用 到下一线治疗时间 (Time to next Treatment, TTNT,定义为首次停药到使用下一线靶向治疗的时间)来评估患者实际的靶向治疗总体时长,随访至今有12例患者在重新开始靶向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因此需启动下一线治疗;全部患者的中位TTNT时间为29.3个月,24个月TTNT率为74.1%,而总生存期(OS)数据尚不成熟。
总而言之,本次研究表明在驱动基因变异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可能有近1/4的患者不需要长期使用靶向药,能够安全停药,这种 适应性减量靶向治疗 对于减少患者治疗经济负担和不良反应来说,都是相当有意义的,而且复查期间完善ctDNA检测,能够在必要时指导停药患者重启治疗(A组外的46例患者中有26例为ctDNA指导),这也让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更为灵活合理,希望能有专门的大规模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河南大学最新Nature Catalysis论文,优化“液体黄金”提取工艺 (2025-01-22)
- Nature Methods:PF555——突破活细胞成像的光漂白瓶颈,开启长时程追踪新纪元 (2025-01-22)
- 湖南提升医疗保证质量 群众看病负担无效加重 (2025-01-22)
- Adv Sci:低剂量的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疗法或有望有效减缓机体肿瘤的生长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脑机接口,让瘫痪者也能玩电子游戏 (2025-01-22)
- 瑞金医院普外科/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于颖彦教授发表类器官活库的标准化建设与挑战综述 (2025-01-22)
- 什么时候更适合安装假肢?湖南国安一招告诉你! (2025-01-22)
- JAMA子刊:太极拳与rTMS联手出击,改善老年人睡眠和认知功能的新希望! (2025-01-21)
- 重磅!国家杰青/优青项目没了!避免“帽子化” (2025-01-21)
- Front Cell Neurosci:科学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大脑类器官技术来揭示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