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联合上海交大,开发新型LNP,同时递送siRNA和mRNA,治疗乙肝病毒感染 |
来源:生物世界 2024-06-27 10:06
RNAi疗法的临床应用受到肝脏靶向递送系统所带来的挑战的阻碍。随着新型GalNAc技术和脂质纳米颗粒(LNP)的开发,基于siRNA的药物如Partisiran和Inclisiran已获批临床使用。近日,复旦大学袁正宏教授、占昌友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付炜副研究员等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发表了题为:Optimized RNA interference therapeutics combined with interleukin-2 mRNA for treating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
RNA干扰(RNAi)技术在治疗遗传疾病和病毒感染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它也被认为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诱导抗原抑制、降低病毒血症和沉默cccDNA来实现的功能性治愈。基于siRNA的疗法还可以缓解高病毒抗原诱导的耐受,为后续的免疫刺激提供机会,从而获得对病毒的免疫控制。
然而,针对像HBV这样复杂的病毒设计功能性siRNA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HBV的10个不同基因型之间具有极其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计算预测设计针对HBV各基因型间保守区域的siRNA是可行的,预计能够抵抗潜在的病毒突变逃逸。而靶向cccDNA来源的转录物中共同的3 -端序列的siRNA可能会失去靶向intHBV来源的转录物的目标。进一步研究有望使用靶向cccDNA和intHBV驱动合成的siRNA触发剂,在功效和功能性方面超越以往的药物。
RNAi疗法的临床应用受到肝脏靶向递送系统所带来的挑战的阻碍。随着新型GalNAc技术和脂质纳米颗粒(LNP)的开发,基于siRNA的药物如Partisiran和Inclisiran已获批临床使用。
脂质纳米颗粒(LNP)通常可电离的阳离子脂质、、聚乙二醇化脂质(PEG lipids)和辅助脂质组成。聚乙二醇化脂质提供了中性的亲水性外层,稳定纳米颗粒,并防止在血液循环中快速清除,然而,也存在着 PEG困境 ,PEG比例影响LNP在体内的性能,尽管PEG的免疫原性较弱,但某些人仍可能产生低水平的PEG特异性抗体,导致PEG化的纳米药物被加速清除,降低疗效。
最近有研究发现,羟基-PEG的抗原性更弱,可以避免与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抗-PEG抗体结合,从而减少补体激活,使LNP能够逃逸抗体识别和快速清除。
虽然RNAi和抗体介导的HBsAg清除可以通过降低HBV病毒负荷来消除免疫,但它们无法激活病毒特异性T细胞以实现长期病毒控制。临床上只有少数患者产生抗HBsAg抗体,并且在药物停用后病毒抗原会恢复。
最近有一些前临床和临床研究正在探索新的组合策略,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将RNAi疗法与治疗性疫苗、干扰素和抗HBs抗体结合使用。
研究表明,IL-2是适当的病毒抗原呈递和激活以及病毒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分化的关键调控因子。序贯低剂量IL-2与IFN- 联合使用,可增加患者中HBV特异性CD8+T细胞反应的频率并恢复其功能,这表明构建病毒特异性免疫控制以补充RNAi的潜力。
研究团队认为,通过RNAi疗法来抑制HBV病毒载量,同时使用IL-2来增强宿主免疫,可能足以打破免疫耐受,重建抗病毒免疫。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筛选并化学修饰了一种泛基因型、多功能的siRNA组合(siHBV),其可靶向所有形式的cccDNA和intHBV来源的转录物,并在多种细胞培养和小鼠模型中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团队使用HO-PEG2000-DMG脂质和优化传统聚乙二醇化脂质在LNP配方中的摩尔比,开发了优化的LNP平台 tLNP,其具有低抗原性和高效性,以确定siHBV在控制HBV转录和复制中的作用,并评估其安全性特征。
利用tLNP封装不同形式核酸的可行性,研究团队将siHBV和小鼠IL-2(mIL-2)mRNA共同封装在单一tLNP配方中 tLNP/siHBVIL2,以同时实现对病毒的抗原控制和免疫控制。预计基于tLNP的siHBV和mIL-2 mRNA联合递送,可能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tLNP/siHBV显著降低了HBV病毒抗原和DNA的表达,在单次或多次给药频率下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且安全性良好。而tLNP/siHBVIL2通过RNAi技术引入强大的HBsAg清除能力,并通过表达mIL-2蛋白触发强烈的HBV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反应,从而实现了对HBV的加性抗原性和免疫控制。
这些结果表明,使用tLNP作为核酸纳米载体进行siHBV和mIL-2 mRNA协同递送,可实现对HBV的抗原和免疫的协同控制,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有前景的转化治疗策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河南大学最新Nature Catalysis论文,优化“液体黄金”提取工艺 (2025-01-22)
- Nature Methods:PF555——突破活细胞成像的光漂白瓶颈,开启长时程追踪新纪元 (2025-01-22)
- 湖南提升医疗保证质量 群众看病负担无效加重 (2025-01-22)
- Adv Sci:低剂量的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疗法或有望有效减缓机体肿瘤的生长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脑机接口,让瘫痪者也能玩电子游戏 (2025-01-22)
- 瑞金医院普外科/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于颖彦教授发表类器官活库的标准化建设与挑战综述 (2025-01-22)
- 什么时候更适合安装假肢?湖南国安一招告诉你! (2025-01-22)
- JAMA子刊:太极拳与rTMS联手出击,改善老年人睡眠和认知功能的新希望! (2025-01-21)
- 重磅!国家杰青/优青项目没了!避免“帽子化” (2025-01-21)
- Front Cell Neurosci:科学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大脑类器官技术来揭示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