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构建出人类媒介传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图谱,有望开发出治疗媒介传播疾病的新方法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4-07-12 10:52
这项研究强调了新兴的无偏蛋白质组规模筛选技术在揭示微生物病原体与人类宿主互动机制方面的重大意义。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蚊子、蜱虫和其他媒介传播的病原体在人体内的结合靶标。他们的发现可能有助于解决媒介传播疾病日益严重的威胁,这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6月13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An atlas of human vector-borne microbe interactions reveals pathogenicity mechanisms 。
论文第一作者、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后Thomas Hart博士说, 我们希望更好地了解病原体与人类相互作用感染宿主并导致疾病的确切机制。为此,我们检测了数千种人类蛋白与数十种微生物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研究了所发现的这些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Hart解释说,病原体必须与宿主分子(即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才能感染宿主、躲避系统并引起症状。
在研究过程中,这些作者利用82种不同的病原体样本,探索了一个精心策划的酵母展示文库。该酵母展示文库由耶鲁大学的Aaron Ring博士创建,包含3324种人类细胞外蛋白和分泌蛋白。Hart说,利用这个高度精选的人类蛋白文库,就可以快速、系统地对这些相互作用进行超大规模的测试。
论文通讯作者、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传染病)教授兼微生物发病机理教授Erol Fikrig博士说,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导致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似乎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发生了相互作用。他说, 为什么疏螺旋体会与EGF相互作用,这对疏螺旋体的发病机制有什么影响,目前还不清楚,这可能会对莱姆病产生影响 。
这些作者还发现一种称为二硫化物异构酶(disulfide isomerase)的蛋白有助于立克次体病原体的入侵,其中立克次体病原体会引起斑疹热和恙虫病等疾病。
图片来自Cell, 2024, doi:10.1016/j.cell.2024.05.023
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生物学教授Noah Palm博士指出,这项研究强调了新兴的无偏蛋白质组规模筛选技术在揭示微生物病原体与人类宿主互动机制方面的重大意义。该技术不仅能够揭露病原体如何入侵、操控宿主,感知宿主环境和免疫状态,还能揭示引发特定疾病病理的精准机制。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微生物如何引起疾病,以及人体如何识别并对抗这些入侵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见。
Palm补充说,发现的许多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预测和意想不到的,揭示了一系列新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有可能被用来开发新的抗感染药物,这些药物靶向独特的和以前未知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节点。
这些作者汇编了一份可供许多科学家们使用的资料,其中包括病原体(如疟原虫、钩端螺旋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结合的不同靶点,为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和莱姆病等媒介传播疾病的产生提供了深入的见解。
Hart强调了揭示这些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他说, 这项新的研究拓展了我们对传染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疫苗和治疗方法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新靶点,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Thomas M. Hart et al. . Cell, 2024, doi:10.1016/j.cell.2024.05.02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信达CLDN18.2-ADC治疗晚期胃癌的1期临床数据登上Nature Medicine,北京大学沈琳团队领衔 (2025-07-18)
- 橙皮西瓜皮加入牛角包,营养更佳?!NPJ Sci Food:这些水果边角料能改善高血脂,美味与健康兼得 (2025-07-18)
- Cancer Immunol Res:科学家成功突破免疫治疗瓶颈!揭秘WEE1蛋白的“叛变”行为 (2025-07-18)
- Nat Commun:重磅!科学家首次在小型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体内发现成体干细胞 (2025-07-18)
- JPAH:每天动一动,睡得香又甜!科学家揭秘运动频率与睡眠质量的奇妙关联 (2025-07-18)
- 《自然》:颠覆认知!科学家首次发现,中性粒细胞参与了肿瘤坏死,并因此促进癌症转移 (2025-07-18)
- Nature Medicine:破译衰老与遗忘的密码?一部前所未有的“人体蛋白质地图集”如何改写神经科学的未来? (2025-07-18)
- 胡晔/宁波团队:Nature BME发表结核病诊断革命性突破 - 自驱动微流控芯片实现4小时精准检测 (2025-07-18)
- Nat Cell Biol:人体造血干细胞的代谢图谱,科学家解锁血液疾病治疗的新钥匙 (2025-07-17)
- TAK-861治疗1型发作性睡病的两项关键性III期研究取得积极结果 (2025-07-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