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检测血浆pTau217更高效,可将大脑Aβ |
![]() |
来源:奇点糕 2024-07-25 10:39
研究人员证实了血浆pTau217R可有效预测脑淀粉样蛋白水平,开发的基于血浆pTau217R和血浆Aβ42/Aβ40两种标志物组合的CL模型可以提高淀粉样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减少不必要的PET扫描。在(AD)的治疗中,及早发现淀粉样蛋白 (A )和磷酸化tau蛋白十分重要。淀粉样蛋白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能够量化大脑中的A 负担,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可及性有限。
相比之下,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应用于大规模的潜力。研究表明,特定pTau亚型(如pTau181和pTau217)水平升高与淀粉样蛋白PET扫描和疾病进展相关。结合血浆pTau217和A 42/A 40有望检测从临床前到早期AD阶段的淀粉样蛋白沉积。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团队讨论了血浆pTau217和血浆A 42/A 40预测PET结果的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血浆pTau217比率(pTau217R)结合血浆A 42/A 40的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临床前和早期AD的脑淀粉样蛋白水平和状态,广谱淀粉样蛋白-PET Centiloid(CL)预测上限达到89.1CL。
基于pTau217R的模型可显著减少PET扫描次数,最多可减少78.6%,显著减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降低患者负担。
研究发表在Alzheimer s Dementia上。
研究模型的开发和验证使用来自三个不同临床试验队列的数据,涵盖了从临床前到早期AD阶段。训练队列来自AHEAD 3-45和ClarityAD研究,共纳入904名受试者,包括620名无认知障碍者(CUI)、284名轻度认知障碍者(MCI)和98名轻度AD患者。验证队列为VC-1和VC-2,VC-1包括622名CUI患者,VC-2包括320名MCI患者和37名轻度AD患者。患者特征如下图所示。
患者基线特征
初步分析显示,三个队列的APOE4状态、年龄和性别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队列相比,VC-2患者基线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较低。
研究人员建立了多种预测PET CL值的模型,包含A 42/A 40、pTau217R以及两者结合,所有模型均包含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研究使用贝叶斯线性套索回归(BLLR)和随机梯度提升(SGB)算法,分析结果显示SGB算法相关性更高。
模型性能总结
在模型性能方面,基于血浆A 42/A 40的模型在VC-1和VC-2中的R 值分别为0.3和0.16,而血浆pTau217R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模型预测性能,R2值提升至0.63和0.66。并且,pTau217R和A 42/A 40的组合模型显著扩大了CL预测范围,从A 42/A 40模型的20.8至51.7CL扩大到8至89.1CL。
在VC-1队列中,A 42/A 40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ROC为77.5%-83.5%,基于pTau217R的模型准确性更高,AUROC为89.9%-93.9%;在VC-2队列中,A 42/A 40模型的AUROC为68.3%-78.1%,pTau217R模型的AUROC为90.6%-93.8%;pTau217R与A 42/A 40组合的预测模型准确性进一步增加,但是同样随着CL阈值增加而准确性下降。
不同CL阈值下预测准确性
基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CL预测模型具有减少淀粉样蛋白PET扫描的潜力。假设敏感度固定为95%,在CL阈值为15至90之间时,组合生物标志物模型在VC-1中可以减少61.7%至78.6%的PET扫描次数,在VC-2中可以减少62.7%至70.9%的PET扫描次数。
总的来说,研究人员证实了血浆pTau217R可有效预测脑淀粉样蛋白水平,开发的基于血浆pTau217R和血浆A 42/A 40两种标志物组合的CL模型可以提高淀粉样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减少不必要的PET扫描,并扩大临床实用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Nature子刊:朱孝峰/邓蓉团队揭开铁死亡传播机制,带来抗癌新靶点 (2025-04-20)
- Nature子刊:清华大学江鹏团队揭示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提高抗病毒免疫能力 (2025-04-20)
- Cell:致命蛋白如何变身守护者?DNA双螺旋破解神经退行之锁 (2025-04-20)
- 帕金森病治疗的“巨大飞跃”!两篇Nature论文齐发:干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2025-04-19)
- 《神经元》:中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免疫细胞ILC2可以促进卒中的后神经修复! (2025-04-19)
- 基金委窦贤康主任:改善流动编制和兼聘人员监督管理,规范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的“亲清”关系 (2025-04-19)
- 吃肉还是吃糖?《自然》子刊:操控食欲的神奇分子或能影响寿命 (2025-04-19)
- Nat Genet:科学家成功绘制出新型细胞图谱,有望揭示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的显著改变 (2025-04-18)
- 中国整治“神医”“神药”等告白乱象 (2025-04-18)
- 国度药监局召开药品网络贩卖平台企业合规指导任务会 (2025-04-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