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M:激素疗法+免疫治疗亮剑!中国台湾学者研究为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治疗新方案 |
![]() |
来源:奇点糕 2025-01-30 09:24
内分泌治疗可将ER+/HER2-乳腺癌肿瘤微环境向免疫反应性重塑,从而破解既往制约免疫治疗的不利条件。说到 治疗进展有限 的常见癌症,大家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如果回答是肠癌、、那当然都算正解,但奇点糕要补充一个可能常常被忽略的存在 :虽说在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确实有着不错的效果,然而对最常见的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HR+/HER2-)乳腺癌亚型,至今免疫治疗也没有什么建树。
免疫治疗要在这类乳腺癌治疗中打开局面,得找到好帮手才行。近日,中国台湾研究者们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以论文形式[1]正式发表了一项临床Ib/II期研究结果,提出可将免疫治疗与现有内分泌治疗,即芳香化酶抑制剂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a)联合使用,作为绝经前雌激素受体阳性(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后线治疗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内分泌治疗可将ER+/HER2-乳腺癌肿瘤微环境向免疫反应性重塑,从而破解既往制约免疫治疗的不利条件;PD-1抑制剂+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GnRHa亮丙瑞林三联方案,在研究中治疗取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5.7%,14例疗效可评估患者有9例无进展生存期(PFS)至少为8个月,均提示三联方案的抗肿瘤活性可观。
一图总结研究发现
之所以免疫治疗对包括ER+/HER2-亚型在内的HR+/HER2-乳腺癌效果不佳,原因说穿了也很简单,就是原性相比其它乳腺癌亚型偏低,免疫细胞浸润也较少,例如此前有系统分析认为,一半以上的HR+/HER2-乳腺癌内没有CD8+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2],是典型的免疫冷肿瘤,PD-1/L1抑制剂单药治疗显然很难有什么成效。
那么由免疫单药治疗转为联合治疗,就是非常自然的思考方向了,目前面向HR+/HER2-乳腺癌开展的多项关键临床III期研究,即普遍在探索PD-1/L1抑制剂与化疗、内分泌治疗乃至抗体偶联药物联合的方案,把改变免疫微环境的重任交给免疫治疗的搭档;而内分泌疗法针对的雌激素,对免疫应答影响的可能较为复杂,但可以先抑制一下试试看嘛。
共有15例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入组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过他莫昔芬治疗,部分患者也使用过来曲唑、GnRHa乃至CDK4/6抑制剂治疗,且12例患者已有骨转移,所以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依西美坦+亮丙瑞林三联方案面对的后线治疗场景可不简单。
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三联方案治疗全部患者的中位PFS为10.1个月,8个月PFS率为64.3%,超过了研究阳性结果要求的50%界线;5例患者经治疗达到部分缓解,对应35.7%的ORR,另有7例患者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SD),使三联方案治疗的临床获益率(CBR)达到85.7%,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则为39.6个月。治疗整体的安全性较好,但有3例患者发生了3级肝炎事件,使研究者们在后续治疗期间降低了帕博利珠单抗剂量(150mg 100mg)。
研究关键疗效数据汇总
不过,与ER+/HER2-乳腺癌低表达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低的一贯特征相符,本次研究中三联方案的疗效也与患者PD-L1表达和TMB水平无显著关联,因此研究者们对治疗前后患者肿瘤样本进行了NanoString分析,寻找肿瘤生物学改变及可能的治疗标志物,发现联合治疗后肿瘤内的NK细胞和1型辅助性T细胞(Th1)相关基因特征上调最明显。
RNA测序和基因集富集分析也显示,应答患者肿瘤内的雌激素应答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但如果是对比同一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话,患者的免疫细胞构成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改变的其实主要是免疫细胞功能相关基因,这说明三联方案主要是通过改善免疫细胞的 质量 而非数量,在ER+/HER2-乳腺癌这个免疫冷肿瘤中打开突破口。
NanoString分析提示的治疗前后改变
总体来说,对后线治疗阶段选择已经比较有限的晚期ER+/HER2-乳腺癌患者,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在此次研究中的疗效是个相当不错的开始,也能让大家对几项进行中的III期研究多一分期待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Science:科学家绘制出新型遗传图谱,识别出1000个潜在的肾脏疾病新型疗法靶点 (2025-02-24)
- Cell:模拟低氧呼吸效果的药物HypoxyStat有望治疗一系列线粒体疾病 (2025-02-24)
- 国度药监局对于修订氟尿嘧啶打针剂阐明书的布告 (2025-02-24)
- 医保商保同步结算 全国多地试点的新形式怎样样了? (2025-02-24)
- 还在担心腹膜纤维化影响透析效果?Stem Cell Res Ther研究表明丹参素搭配干细胞外泌体或能对抗腹膜纤维化难题 (2025-02-24)
- 传统中药吴茱萸的“隐藏技能”曝光!Int J Biol Macromo:吴茱萸次碱可调节神经炎症,帮你跟大脑迷糊、焦虑说拜拜! (2025-02-24)
- Nature:科学家识别出能阻止机体攻击性行为和诱导亲社会行为的特殊大脑区域 (2025-02-24)
- Nature:科学家有望利用人工智能建模来应对全球传染性疾病大流行 (2025-02-23)
- STTT:李剑/胡泽岚/李宝力团队发现,这种降糖药能够抗衰老 (2025-02-22)
- Sci Transl Med:囊性纤维化或许能从生命早期阶段改变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2025-02-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