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 Sci Appl最新:荧光寿命成像 + 肠道类器官,解码纳米塑料体内“动向”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8-19 14:39
本研究利用荧光寿命成像显微镜,在活体肠道类器官中观察到纳米塑料的内化及物种特异性摄取,发现其会干扰肠道上皮细胞趋化因子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该方法可推进纳米塑料毒性研究。日常生活中,塑料用品无处不在,而其降解产生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已悄然扩散到全球生态系统,甚至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在血液、肠道等多个器官中被发现。然而,这些微小颗粒如何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是否会造成健康影响,至今仍缺乏清晰认识。
近日,发表于Light Sci Appl的一项研究Visualizing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biological impact of nanoplastics in live intestinal organoids by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FLIM)通过创新技术揭示了纳米塑料在肠道内的行为及其潜在影响。
研究团队采用成人来源的小肠类器官模型,结合荧光寿命成像显微镜(FLIM)技术,系统研究了纳米塑料与肠道上皮的相互作用。他们首先优化了猪和小鼠小肠类器官的培养条件,获得具有 顶端向外 拓扑结构的模型,更贴近真实肠道与外界物质接触的生理状态,同时制备了基于PMMA和PS的纳米塑料( 200nm),并掺杂深红色荧光染料以实现追踪。
研究发现,纳米塑料与类器官的顶端和基底膜的相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且细胞摄取呈现物种特异性。通过相量分析方法,FLIM展现出比传统强度成像更高的灵敏度,形成的 荧光寿命条形码 可清晰区分不同类型的纳米塑料及其在类器官内的作用位点。
图1:模型纳米塑料NP A-D的设计、光谱和荧光寿命特征
在猪肠道类器官中,不同纳米塑料的行为差异明显:NP C(PS-PVP)未被摄取,NP A(含季铵基团的PMMA)主要聚集在类器官膜上,而带负电的NP B(PMMA-MA)和NP D(PS-MA)则表现出特异性细胞内摄取,这一模式在3种不同猪小肠类器官系中一致,表明摄取具有稳定性。
图2:荧光小麦胚芽凝集素(WGA)偶联物和尼罗红可验证活体小肠类器官的顶端向外拓扑结构
纳米塑料的摄取还与类器官拓扑结构密切相关。顶端向外(AO)的类器官对NP D的摄取效率差异显著,部分出现局部装载;而基底向外(BO)的类器官或顶端-基底(AB)类器官中的BO区域则呈现高效且均匀的摄取,提示纳米塑料在体内可能通过胃肠道腔或血液两种途径进入细胞。
图3:MNPs在小肠类器官中表现出不同的染色和摄取情况
相量FLIM事件计数方法能可靠反映纳米塑料内化事件的数量。对比显示,BO类器官的摄取量在各浓度组均高于AO类器官,且BO类器官在较低浓度(约0.1 g/mL)时即可达到近100%装载,AO类器官则需约10 g/mL,暗示肠道上皮可能存在保护机制减少顶端摄取。
图4:相量FLIM事件计数方法相比基于强度的检测,在较宽浓度范围内能更可靠地评估类器官中MNP的摄取
该技术还能解析复杂的纳米塑料混合物,通过荧光寿命差异成功区分同时存在的NP B和NP D,发现部分类器官中两者共定位在同一囊泡,可能通过相同途径内化,而另一些则偏好性积累某一类型,提示存在多种摄取机制。
在生理影响方面,研究发现即使是纯净的纳米塑料,也会对肠道上皮细胞产生影响:NP D暴露3天后,线粒体膜电位出现轻微变化;CXCL-8趋化因子分泌减少,可能削弱肠道对感染的清除能力,但总ATP水平未受显著影响。
这项研究通过FLIM技术与肠道类器官模型的结合,首次在活体系统中清晰呈现了纳米塑料的内化过程,揭示了其物种特异性、拓扑结构依赖性的摄取规律及对肠道功能的潜在影响。这不仅为纳米塑料毒性研究提供了新工具,也为评估其健康风险奠定了基础。随着微塑料污染日益严重,此类研究将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这些微小颗粒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为制定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守护我们的肠道健康。(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Okkelman IA, Zhou H, Borisov SM, et al. Visualizing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biological impact of nanoplastics in live intestinal organoids by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FLIM).Light Sci Appl. 2025;14(1):272. Published 2025 Aug 12. doi:10.1038/s41377-025-01949-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Light Sci Appl最新:荧光寿命成像 + 肠道类器官,解码纳米塑料体内“动向” (2025-08-19)
- 血小板外泌体竟藏“促癌因子”!Cell Death Dis:血小板来源外泌体LINC00183借ENO1稳存,驱动结直肠癌进展 (2025-08-19)
- AI+核心技术整合式平台助力原创新药开发,微芯生物2025创新峰会圆满召开 (2025-08-18)
- 吃太多碳水易发胖?植物乳杆菌dfa1能帮忙!Sci Rep:dfa1能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有效对抗高糖饮食引发的肥胖问题 (2025-08-18)
- 中山大学徐瑞华团队发现肠道共生菌有望攻克实体瘤免疫治疗难题 (2025-08-17)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类器官相关研究大盘点 (2025-08-17)
- 浙江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2025-08-17)
- Stem Cell Res Ther:急性胰腺炎治疗添新招!干细胞外泌体携大黄素显神通,抗炎抑焦亡力助急性胰腺炎治疗升级 (2025-08-17)
- 《神经元》:“饿”补神经元!科学家发现,间歇性禁食可以预激活神经元修复能力,促进神经受损后修复 (2025-08-16)
- 《科学》:阿司匹林或能助力癌症早筛!牛津团队首次发现,血小板竟会截留内源cfDNA,阿司匹林等药物会增加血小板内cfDNA含量 (2025-08-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