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Science:解构生命编码的“折叠时空”——一次颠覆教科书的剪接新发现

Science:解构生命编码的“折叠时空”——一次颠覆教科书的剪接新发现

教科书的 定论 动摇了?主角光环之外的惊人发现

想象一下,你正在一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上组装一辆精密的汽车。每一个零件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位置被安装。共转录剪接就好比这条生产线,Pol II是前进的传送带,新合成的pre-mRNA是车架,而各种剪接因子 (splicing factors) 则是机械臂,需要在车架移动的同时,地识别并安装(或移除)特定部件。

教科书告诉我们,Pol II的CTD就是这条生产线的中央控制塔。它像一条长长的、布满 停靠位点 的尾巴,通过其上丝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修饰变化,招募不同的剪接因子,告诉它们何时何地开始工作。这个模型优雅而直观,解释了转录与剪接为何能如此协调。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却始终缺乏最直接的证据:移除CTD,剪接因子真的就无法 登船 了吗?

该研究的作者们决定直面这个核心问题。他们构建了一种特殊的细胞系,其中的Pol II最大亚基RPB1可以被替换成 无尾 版本,即CTD被大幅截短(从52个七肽重复序列减少到仅5个)。随后,他们利用共沉淀 (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技术,像钓鱼一样将Pol II复合物从细胞中 钓 出来,然后检测哪些剪接因子还 挂 在上面。

结果出人意料。即便是没有了大部分CTD尾巴,许多核心的剪接因子,例如U2AF1和SRSF1,依然能够稳定地与Pol II结合。这一发现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直接撼动了 CTD中心论 的根基。

研究人员的目光转向了Pol II复合物的其他亚基。通过分析已知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他们注意到一个名为RPB9的亚基,它虽然不像RPB1那样声名显赫,却与多个剪接机器的核心组件(如U1和U2 snRNPs的多个蛋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PB9在酵母中并非生存所必需,这为功能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突破口,我们可以 敲除 它,看看会发生什么,而不必担心细胞会立即死亡。

于是,他们设计了另一组关键实验。通过RNA干扰 (RNA interference, RNAi) 技术特异性地 沉默 编码RPB9的基因后,他们再次进行了co-IP。这一次,证据变得清晰起来。当RPB9缺失时,Pol II与剪接因子U2AF1的结合能力被极大地削弱了。作为对照,敲低另一个亚基RPB4则完全没有影响。

这个结果强烈暗示,RPB9可能就是那个被长期忽视的 秘密通道 ,它像一个专用的对接端口,负责将关键的剪接因子U2AF1直接引导至正在行进的Pol II机器上。经典叙事中的 主角 CTD,或许在剪接因子的初始招募中,并非不可或缺。舞台的聚光灯,开始从RPB1的 华丽长尾 移向了RPB9这个 沉默的配角 。但这立刻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谜题:为什么是U2AF1?它和它的 搭档 U2AF2之间,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连体婴 的分离:U2AF1的 单飞 与一个优雅的交接仪式

在剪接的世界里,U2AF是一个声名显赫的 二人组 。它由两个亚基U2AF1(又称U2AF35)和U2AF2(又称U2AF65)组成。它们的任务是识别3 剪接位点 (3 splice site, 3 ss),这是内含子结束、外显子开始的关键信号。U2AF2负责识别3 ss上游一段富含嘧啶的序列 (Py-tract),而U2AF1则精准识别最末端的 AG 两个碱基。传统观点认为,这两个亚基形影不离,形成一个稳定的异二聚体(heterodimer),共同执行任务。它们的结合非常牢固,即使用高达2M的盐酸胍(一种强蛋白质变性剂)处理,也难以将它们分开,因此常被比作分子世界里的 连体婴 。

然而,前述的实验结果已经埋下了一丝悬念。研究人员决定用更精细的实验来探究这个 二人组 在与Pol II互动时的真实状态。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 互钓 实验,结果拼凑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与Pol II转录机器直接 挂钩 的,并非U2AF异二聚体,而是 单飞 的U2AF1!U2AF2似乎是一个局外人,它只在需要的时候通过U2AF1间接参与进来。这个曾经被认为是 不可分割 的组合,在共转录剪接的起点上,竟然是分开行动的。

为了排除细胞内其他分子的干扰,研究人员转向了体外重构实验 (in vitro reconstitution assay)。首先,他们证实了U2AF1与Pol II的直接相互作用。接着,他们探究了三者之间的直接关系,无可辩驳地证明,是RPB9直接与U2AF1 握手 ,而与U2AF2并无直接往来。

最精彩的部分,是一场 竞争实验 ,它完美地模拟了分子间的动态交接。研究人员先让RPB9与U2AF1结合,然后逐渐加入U2AF2。奇迹发生了:随着U2AF2浓度的增加,结合在RPB9上的U2AF1越来越少。U2AF2像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伙伴,一旦出现,就将U2AF1从RPB9的怀抱中 夺走 ,与之形成更稳定的U2AF1-U2AF2异二聚体。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替换,而是一个设计巧妙的 交接仪式 。它揭示了一个动态循环的开启:U2AF1首先作为 侦察兵 搭乘Pol II 战车 前进,当发现目标(3 ss)后,U2AF2作为 主力部队 赶到,与U2AF1会合。而这次会合的代价,就是整个U2AF复合物从Pol II战车上 解离 ,留在pre-mRNA上,独立完成后续的剪接任务。

为了将这一分子行为与真实的细胞环境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分析了全基因组范围的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 (ChIP-seq) 数据。结果显示,在基因的转录区域,U2AF1的信号峰与Pol II的信号峰高度重合,如同影子般紧随其后。相比之下,U2AF2的信号则微弱得多。这为 U2AF1搭车、U2AF2后至 的模型提供了坚实的体内证据。

从分子机制到全景图:一次 握手 失误引发的基因表达 海啸

我们已经知道,RPB9负责将U2AF1带上Pol II,而U2AF2的到来又会促使它们解离。这个优雅的分子舞蹈在功能上到底有多重要?如果RPB9与U2AF1的这次 握手 失败了,会对整个基因组的剪接效率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胞中与染色质紧密结合的新生RNA (nascent RNA) 进行了分析。在RPB9被敲低的HeLa细胞中,一幅令人震撼的全景图展开了。火山图显示,超过5600个内含子的剪接效率显著下降,而效率上升的内含子数量则少得多(约1088个)。这意味着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共转录剪接发生了一次系统性的 降速 。

为了排除RNAi技术可能带来的慢性、间接效应,研究人员采用了更先进的奥辛诱导的降解 (auxin-induced degron, AID) 系统,在小鼠胚胎 (mESCs) 中实现了对RPB9蛋白的 定点清除 。结果显示,这种急性敲除导致了更剧烈的剪接抑制,进一步证实了RPB9在共转录剪接中的直接且关键的作用。

现在,是时候让老主角CTD再次登场,与新发现的RPB9通路进行一次 正面交锋 。研究人员同样利用AID系统实现了对RPB1 CTD的快速切除。测序结果表明,CTD缺失的效果远比RPB9缺失要 温和 得多。更重要的是,受RPB9和CTD影响的内含子集合,重叠部分极小。这说明它们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剪接,并且在维持基础的共转录剪接效率方面,RPB9通路扮演了更主要的角色。

如果RPB9是通过U2AF1发挥作用的,那么二者的功能影响应该高度相关。研究人员利用U2AF1 eCLIP-seq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对RPB9最敏感、剪接效率下降最严重的内含子,恰恰是U2AF1结合信号最强的区域。这是一条完美的证据链,它将分子的物理互作与全基因组的功能后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最后的关键一环,研究人员直接敲低了U2AF1。正如预期的那样,这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剪接 海啸 。最关键的发现是,通过超几何检验分析,RPB9调控的共转录剪接事件与U2AF1调控的事件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重叠 (P值 2.2 x 10⁻ ⁶)。这充分说明,它们在共转录剪接这条通路上,是紧密协作的上下游伙伴。

强弱之辨:新模型如何解释可变剪接的 选择困难症 ?

至此,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一个关于 组成型剪接 (constitutive splicing) 的新模型。但生命之美在于其复杂性与灵活性。在高等生物中,许多基因可以通过 可变剪接 (alternative splicing) 的方式,产生多种不同的mRNA版本。可变剪接的本质,往往是对 强 剪接位点和 弱 剪接位点之间竞争的调控。

一个直观的推测是,共转录偶联机制应该对那些信号较弱的 弱 剪接位点帮助更大。然而,当研究人员分析RPB9敲低对可变剪接的影响时,又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出现了。他们发现,那些在RPB9缺失后倾向于被 跳跃 的外显子,原本都是具有很高被包含百分比 (Percent Spliced-In, PSI) 的 强势 外显子。

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调控逻辑。RPB9-U2AF1介导的共转录剪接通路,其主要受益者是那些信号较强的、接近组成型剪接位点的外显子。这个通路像一个 加速器 ,确保这些重要的、本应被包含的外显子能够被迅速、高效地识别。当 加速器 被移除后,这些 强势 外显子的识别效率下降,从而增加了被意外 跳跃 的风险。换言之,共转录偶联不仅是 扶弱 ,更是 扬长 ,它通过确保强位点的绝对优势,来维护剪接的保真度。

综合所有这些发现,一个全新的、动态的共转录剪接模型跃然纸上:

第一阶段:Pol II依赖的 侦察与锁定

1. U2AF1搭车:U2AF1单体通过与RPB9亚基的直接相互作用,搭乘在正在延伸的Pol II复合物上。

2. 协同识别:当新生的外显子转录出来时,Pol II协调U2AF1锁定3 ss,U1 snRNP识别5 ss,形成一个临时的 外显子定义复合物 。

第二阶段:Pol II独立的 组装与释放

3. U2AF2入场与交接:U2AF2的到来触发了关键的 交接仪式 ,它与U2AF1形成异二聚体,并将U2AF1从RPB9上 拽 下来。

4. 复合物释放:U2AF1的解离导致整个外显子定义复合物从Pol II上释放,进入独立于Pol II的第二阶段。

5. 剪接体成熟:释放的复合物继续招募其他剪接因子,组装成具有催化活性的成熟剪接体。

6. 剪接完成与循环:剪接反应发生,任务完成后,U2AF异二聚体被释放,等待被重新分离成单体,进入下一轮循环。

一个循环的终点,是更多探索的起点

这项研究从对一个百年 定论 的质疑开始,通过层层递进的证据,最终揭示了一个隐藏在细胞深处的、由U2AF动态循环驱动的精妙调控机制。共转录剪接并非一个单一、连续的过程,而是一出精心编排的 两幕剧 。第一幕由Pol II担当主角,负责识别和定义外显子;第二幕则将舞台交给了剪接体自身,让它在独立的空间里完成组装和催化。而连接这两幕的关键,正是U2AF1在Pol II和U2AF2之间的优雅转身。

这个 两阶段模型 不仅完美地解释了实验中的所有观察,也为我们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效率与保真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强调了 解离 与 释放 在分子事件中的重要性 有时,放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通过让剪接复合物及时脱离转录机器,细胞确保了Pol II可以不受阻碍地高速转录,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含有巨型内含子的基因时,这种解耦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当然,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像是在地图上点亮一小片区域,同时让我们看到周围更广阔的未知。这个新模型也带来了更多激动人心的问题:U2AF1和U2AF2单体的循环利用机制究竟是怎样的?这个由RPB9主导的通路,如何与CTD通路以及染色质修饰等其他调控层级相互对话、协同工作?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不同的发育阶段,甚至在疾病状态下,这个动态循环是否会被精细调控,从而影响可变剪接的模式?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无疑将引领我们进入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下一个深水区。而这一切,都始于对教科书上一个 简单 结论的重新审视。这或许正是科学最迷人的地方:在看似已知的世界里,永远隐藏着通往新大陆的航道,等待着勇敢的探索者去发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