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进入抢仿时代,低价背后藏隐患 |
![]() |
制药与原研药的博弈早已开始。有观点认为,对原研药执行的单独定价等保护,其实是一种补偿--由于中国对新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仿制药盛行。
据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统计,97%以上的国产药为仿制药,外资及合资医药企业基本占据了专利药、原研药市场。
针对产业界的这个焦点话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2009年在“中国医药体制改革--机遇与挑战”国际高峰论坛上说,今后将改变单独定价政策以逐步缩小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价格差距,新上市的原研药也要与仿制药价格大体衔接;已上市的仿制药,只要符合国家政策,或有关监管部门或权威机构证明具有明显优势,可与统一价格适当区别。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张泽工说,“其实一种优质的仿制药也需要企业投入很大的研发力量,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容易一些,需要鼓励也需要控制。”据张泽工介绍,仿制药市场目前已经占全球药品市场的40%以上,未来3年内,国际上将有年销售额达137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保护。这意味着,一个药品“抢仿时代”即将到来。
“唯低价是举”
“抢仿时代”带来的,仅仅是巨大的市场机遇吗?
河南一家制药企业负责人指出,以60片每瓶的复方丹参片和10g×20袋的板蓝根颗粒为例,其原料成本分别是1.41元和4.2元,然而,市场中标价格则为0.7元和2元。
低价药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萧伟说,国家规定了药品最高零售价,但很多省在采购中取该品种在市场上的最低价,以突出药品降价的“政绩”,于是,药品中标价格越来越低。
萧伟指出,这极易产生两个严重后果:
其一,由于价格过低,企业无法供货,所以“中标就死”,特别是基本药物,本身价格和毛利率已经很低,不断地降价将使企业赔本而无法供货,导致一些基本药物在市场上消失,患者无药可用;
其二,部分企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采取低限投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法降低企业成本,造成严重的药品质量安全隐患。“这在无形中引导企业把降低成本作为唯一目标,增加了群众用药安全的隐患。”
显然,对于深陷过度仿制、低价恶性竞争泥潭的中国医药行业,“抢仿时代”还可能埋下药品安全的隐忧。
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药品是一种商品,要符合市场规律,成本不可能无限降低。在“唯低价是举”的招标规则下,“过度仿制”带来的问题是恶性竞争。上海市场已有32个基本药物品种“绝迹”,上海市招标办不得不向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发出“邀请投标”的号召。
“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放弃生产的多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于明德说。而大中型企业,通常被认为更为重视药品质量控制。
创新中药的瓶颈
一位北京市民说,他习惯用中药,但中药品种太多,品质差别太大,同样是板蓝根颗粒,有的每盒售价9元,有的却只售1元,价格差8倍,这很不正常。
据了解,中药里有效成分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疗效,但一些收入《中国药典》的中药品种是不测含量的,这就容易造成药品低水平仿制,不能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造成有些中药产品在疗效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治病救人。
对此,宛西制药集团孙董事长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质量标准不高,直接导致中药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多、散、乱,进而导致质量可控性差、临床疗效不稳定。“这一事关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产业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亟待提高质量标准。”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中药企业近2000家,行业集中度不高,超过10亿产值的企业寥寥无几。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建议,国家应下大力气鼓励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
在中药质量标准中应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更多地明确药用物质成分并实现对多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控制,改变生产质量标准“定性不定量”的传统惯例,让劣质药无处藏身。
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医药行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风险极大,没有实力的企业难以实施。可如果市场成果被一些小企业占领,那很不合理。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副局长熊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控制,在审批环节防止一种药品仿制过多、过滥。
熊平还指出,另外,也可以利用价格杠杆,比如,在定价环节保证企业下功夫研发的“首仿药”卖高价,“二仿药”、“三仿药”及之后的仿制药价格依次递减10%,让过度仿制药没有利润空间。
另外,刘振秋在前述论坛上表示,药品价格改革将适当降低流通环节加价总体水平,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控制。医疗机构药品目前实行的加价15%销售的比例将逐步降低,探索试行差别加价政策。推行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地区,将探索取消药品加成,研究设立药事服务费制度。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