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生物和生物医药产业未来描绘蓝图 |
![]() |
近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7家国家级协会、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山东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等出席了本次大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层论坛并进行演讲。
他们的报告高屋建瓴,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描绘蓝图,建言献策,指明了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晓强表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我国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瓶颈制约的重大任务。生物产业既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张晓强介绍,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十一五”以来,我国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部署了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大科学工程、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蛋白质工程、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张晓强还介绍,在生物技术研发领域,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等科技重大专项,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储备;在生物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支持了生物信息、干细胞、生物芯片、抗体工程、组织工程、新型疫苗以及现代中药等一系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制药和育种行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促进我国生物产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组织实施了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等9大产业化专项,推进了以人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近千项重大成果的产业化,使我国在生物产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形成了发展优势。
桑国卫指出,最近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产业,这是对产业界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与要求。创新药物的研制将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维护国家的战略需求,以及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医药强国。
张晓强表示,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今后5~10年,我们必须以突破生物领域重大技术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核心,牢牢把握世界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方向,大力促进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物发展,提高现代中药发展水平;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等。
紧跟国际趋势突出自主创新
桑国卫强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十二五”期间创新药物研发的总体目标也是要突出自主创新的特点,密切把握国际药物研发新趋势,力争在若干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使新药更加安全,更加有效,更具预测性,使研发工作更有效和快捷。
桑国卫具体分析说,药物开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药靶发现和基因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快地检出和确认靶点,发现先导物,应用生物代谢途径和基因差异剔除不理想的候选化合物,使新药的研发更具准确性,更有效;利用药物和基因配对技术等新技术,发现最合适的治疗对象,例如Herceptin作用于HER2基因标记物治疗乳癌,Erbitux作用于KRAS治疗结肠癌等,可不断提高药物的安全水平;通过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大大提高新药创制的预测性,如EGFR对于Eressa治疗肺癌、α-2-c和β-1对于Bucindolol治疗心衰等;而采用虚拟实验室则可达到使新药开发更快捷的设想。
桑国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力争在新药研发的若干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力争在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幅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桑国卫还强调,务必把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紧跟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药物、人源化单抗、干细胞技术等国际重要方向;力争在新化合物库、中药成分库、种质资源库、数据库的建设,以及新化合物的合成与改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中药安全性和复方药物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克服制约瓶颈改善发展环境
世界生物产业目前处于初试阶段与快速成长阶段的过渡期。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物产业的技术、人才和基础是高技术领域当中差距最小的之一,而且生物资源丰富,是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
然而,冯飞表示,总体来看,我国与生物技术强国仍有较大差距,生物产业的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的生物产业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和亟待克服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自主能力太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当中,美、欧、日分别占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了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28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
缺乏创新性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生物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大型生物药企严重缺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趋同,市场竞争有待规范。
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低。全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比基础研究更大。
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与生物产业相关的科研创新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产品的定价机制、政府的采购制度、企业评价制度等领域的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的需要。
对此,冯飞建议,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目标必须要着眼长远,突出其战略性,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重视生物产业,突出重点和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前沿技术,推动相关要素向生物产业基地聚集,打造高效的生物产业链,培育发展一批优势的生物企业。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