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创制存三瓶颈,第三方平台不可或缺 |
![]() |
现在,国内制药领域最需要引入公平可靠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方正医药研究院院长易崇勤日前接受媒体采访说此番话时,正值方正医药研究院与北京科莱博医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凯飞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博时安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就五个新药技术项目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这包括1个一类新药,4个二类新药,总合同成交额为1820万元人民币。
为进一步保证双方在技术交易后续合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交易安全,方正医药研究院特别委托中国技术交易所为该次技术交易提供鉴证服务。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郭凡礼指出,“重大新药创制”对我国新药研发意义重大,而我国新药创制的高速发展第三方平台的介入不可或缺。
瓶颈1:投入资金不足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郭凡礼指出,我国新药创制目前面临最主要的挑战是投入不足。一般来说,一项新药的研发至少需要6-8年时间,花费数亿美元,而且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在10个点以上,而我国新药研发所用的费用一般只占销售收入的1%或者更少,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政府对新药创制投入不足,而且并不能保证投入的及时性。2009年,本来中央安排对“重大新药创制”的投入要达到56亿元,但截止现在,投入的金额只占中央当时承诺金额的30%。
同时,郭凡礼指出,虽然国内企业在国内进行新药创制的成本远远低于外资企业,表面上看起来具有成本优势,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低成本导致我国对新药的研发只停留在表面上、基础性方面的研发。长远来看,这种“成本优势”对我国新药的研发并没有实质性的利好影响。
瓶颈2:仿、创比例难把握
目前技术转让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很多大型跨国企业的明星产品都是通过收购得来的,例如先灵葆雅收购欧加农,而拜耳收购先灵葆雅,妈富隆、优思明系列明星药物因此成为拜耳囊中之物。而国内企业在技术转让上资金的短缺使得一些企业在技术转让获取资金的同时,失去了部分甚至全部的国际市场。
其次是一些技术转让方不能客观地认识其技术的市场价值,对技术的评估具有不充分性,不能正确地决策新药技术在周期培育后市场出现的各种变化。
郭凡礼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仿创结合”成了很多国内企业制定的创新策略。仿制和创新相结合,其利处在于充分发挥了国内仿制药的低价优势,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而它的弊端在于限制了短时期内我国新药研发能力的提高。在目前的情况下,“仿创结合”适合现在的国情,但是一定要把“仿”和“创”的比例把握好,在“仿”的同时,一定要在“新”字上做文章。
瓶颈3:“隐性交易”普遍
目前国内技术转让大多是采取“隐性交易”的方式进行,缺乏第三方平台的建设。中技所副总裁夏雷指出,这样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市场存在较严重的信用隐患。
而对于新药技术转让来说,第三方平台的介入可以让我国“重大新药创制”步入健康、高效的发展轨道。当然,第三方平台也需要基于客观的事实分析,避免对市场的误判;可以借助众多外部资源和经验,调查清楚新药技术项目的背景情况;同时,第三方平台需要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具有专业的数据资料,让技术的出让方和技术的购买方与第三方进行充分的沟通,还必须有专业的人才。
只有第三方平台有效地缩短技术出让方和受让方之间的鸿沟,中国的技术转让才能摆脱“隐性交易”的方式。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