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 生物医药产业的新活力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 生物医药产业的新活力

  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中,企业是产业化的最终实施者,也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而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科研、成果、人才、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他们之间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将最终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经济飞速提高最有效的动力。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模式的探讨已经上升到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产学研的创新模式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体系中上、中、下游的对接,也是优化企业新药研发行为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源相对集中、企业创新薄弱、产品缺乏创新、重复投入过大、恶性竞争尚存等弊病一直是国家着手改革的重点,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循序渐进,因此加强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既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应时之需。

  在创新体系中将规模化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对其投入和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增大,由此使得这些科研院所和大学在资源配置、人才储备、信息渠道等方面都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趋势在类似生物医药等领域尤为突出。国家的支持,多年的积累,造就了这些科研院所和大学成为我国新药研发的主要力量,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全球创新分工的不断细化,在新药开发领域,创新链条被拉长,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新药研发链条已被分化为多个环节,中小型研发服务企业已逐步成为这个链条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组织框架小,人员和经费都充分集中,当在新药研发的某个环节中获得技术支撑优势后,就可以以此为起点充分发挥在产学研链条中的作用。

  中国制药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及生物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前期无序发展等因素影响,已造成成果转化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科学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严重阻碍生物医药产学研结合体系的发展。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从机制到运营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生物医药产业的活力和动力

  虽然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仍处于国家新药研发创新体系的首要环节,但随着人才的进一步交流,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科研院所将逐步在产学研体系中发生角色转移。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已在国内很多行业中体现出优势,只有侧重于应用、侧重于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药研发工作,才能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论证工作中,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为代表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扶持体系里,依托企业打造创新平台的倾向性意见逐渐突出,为科研院所未来在产学研体系中的角色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模式中,科研院所将利用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有可能逐步发展为承担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基础性研究是整个新药研发的源头,关键技术是提升产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人才资源是产学研体系的执行者,因此科研院所在产学研体系中作用依然强大。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中对产学研的结合问题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从经费支持到《科技进步法》的制定都在从各层面启动产学研创新模式。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