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ABO联盟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ABO联盟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据从近期召开的“ABO联盟暨条件平台生物医药领域平台2010年年会”上获悉,去年ABO联盟服务收入突破10亿元,其中国际订单突破50%,已成为支撑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表示,研发服务带动生物产业创新已经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谓的ABO联盟是2005年成立的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的英文简称,是中国第一家致力于生物医药创新服务的产业联盟。经过5年发展,已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同时,联盟也在北京大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提高了自身的服务水平。


  去年4月,北京市启动了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暨“G20工程”,计划到2012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不含商业)突破1000亿元。在此基础上,再利用5年时间,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G20工程”的核心在于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全方位的支持措施推动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搭建一批国际化、高水平、规模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综合能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经过近1年的努力,北京圆满完成了生物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第一年的预定目标。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59.5亿元,其中研发服务业完成76亿元,约占整个产业的13.5%,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生物医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的源泉。然而,研发成本不断攀升和效率问题深深困扰着制药企业。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药研发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制药企业不约而同地开始采取研发外包的方式,将研发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和工作外包给合适的研发服务(CRO)公司,利用CRO公司的优势减少研发成本,提高效率。


  中国有大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丰富的样本资源、相对较低的人工成本,特别是北京,更是各种研发优势资源聚集之地,吸引了跨国制药公司纷纷在此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相关业务,这给北京的CRO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据了解,北京集中了国内大约1/3的CRO企业。2000~2005年,国内CRO行业呈井喷似发展,但众多CRO公司普遍规模较小,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价格战不断升级,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


  此外,ABO联盟的成立,改变了CRO企业过去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作战方式,整合了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采取集体承担课题的模式,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成立5年来,为200多个国内外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提供服务,其中70多个项目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并帮助最早一批中国企业将产品推进了美国的临床研究。


  另外,我国CRO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各具优势。如何改变零散的业态,打造一站式研究服务的综合型CRO,是我国CRO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所在。只有发挥集群效应,在国际竞争中才能彰显优势。ABO联盟过去1年中以北京为“名片”,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据张泽工介绍,2010年,ABO联盟以组团方式,借助北美生物技术大会(BIO)、欧洲肿瘤年会等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以及路演等方式,拓展北美、欧洲和日本市场,在加深世界各国对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认识的同时,吸引了广泛关注的目光,在提升联盟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联盟成员的业务也得到快速发展。


  抱团拓展国际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在获得生存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将促进国内研发水平的提升。中国市场的崛起正吸引跨国公司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中国来,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中国生物医药市场无疑成为全球重要企业的必争之地。随着跨国药企寻求将更多的药品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新兴市场销售,中国CRO公司将驶入快车道。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