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药价一直将不下来让人较为疑惑 |
![]() |
发改委继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降低了部分外资药品的最高零售价之后于3月7日再挥大刀,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为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此外据《广州日报》报道,有市民表示药价已降了27次看病却依然贵,业内人士也指出,有些廉价药一降价就消失,医院还是开贵的药。此次药品降价能否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引人关注。
药品下降指令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厂商难免会变换手法,想方设法将他们让出的利,从其他途径谋回来,从多年来药品下降后的情形看:一些药品成分不变,套上个精美包装,冠上不同的药名,价格不降反升;而有的更高一筹在数量上做文章,偷工减料减少添加剂,减少颗数,变相涨价;有的对一些不赚钱的药干脆停止生产。降价药改头换面涨,或者“降价死”,便宜的药不见了,药价不降反升,更加重了公众的负担。
药品下调其实对药企也并非不利,价格低竞争力就强,薄利多销也有利可图,可是一些商家为何总是不情愿,玩捉迷藏呢?其中原因在药品之外,药品从生产到销售要经过层层关卡,药品价格降,相应的销售成本也要低,一些为药品“服务”的下游部门和人得利就要少,因而销者没兴趣,导致产者也没法畅销。正如安徽医科大学陈飞虎教授所说:“药品价格越低,越是卖不出去,这是因为老百姓对于药品的消费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由于有回扣、利润诱惑,医生自然开那些利润高的药品,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也就很少能为百姓使用。”
药品下降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实效,在于真降,凡是下降的药品都能“对号入座”货真价实,这就得动“真”。对于变相提价或者“降价死”者应严格查处,对于监管不力者予以追究责任,既要管住药品,又要管住药品之外的无形之手,刹住销售环节的不良风气,由此调价才能实实在在,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发改委预计“为民节省100亿”,显然是假设这些降价的药继续在市场销售,而且销量变化不大。然而,这些降价的药品会不会继续活跃于市场,并不取决于患者,也不取决于发改委,而是取决于药商与医生。如果医生不给病人开这162个品种的药,那么,这个“实惠”其实是纸上的,患者享受不到。
对此,发改委解释了这次降价的原则??“对日费用高的药品加大了降价力度、对日费用低的药品少降价或不降价”,有必要对“日费用高的药品”做一番调查,查查这些药品为何日费用高?如果这些药品日费用高只是因为它们有高额回扣,那么发改委降价之后,药商很可能会选择另一种药进行替代。
此外,较为关注的问题在于,发改委是否可以先调查清楚这些“日费用高的药品”的成本?如果能弄清成本问题,就能甄别哪些药品可能存在回扣,继而顺藤摸瓜查出问题药品。对于这些给予回扣的药品,最好的办法不是降价,而是禁止进入药品市场,对于存在的医药腐败问题,则应该交由司法部门处理。别以为发改委派人去调查成本问题是异想天开,实际上,早在2004年,发改委就做过这样的工作??“发改委价格司先后派员到一些抗生素生产大厂调查、摸清抗生素目前的生产成本。”好的做法要坚持,笔者希望发改委能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的做法。

- 相关报道
-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强化网络贩卖监管、保证"大众用械平安 (2025-04-29)
- 欠缺药品平安义务系统漫谈会在京召开 (2025-04-28)
- 《中药新药研发用临床需求清单(第二批)》宣布 (2025-04-2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