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基药“电子身份”时代到来 药品流通企业面临洗礼

基药“电子身份”时代到来 药品流通企业面临洗礼

  参加招标的基本药物品种从4月1日起全部实行电子监管。这意味着,一个新的药品监管时代已经到来,也必将对未来药品市场带来影响。基本药物的电子监管码要求在每件药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喷上类似身份证一样的20位电子监管码,实现一盒(瓶)药品一个码。通过电子监管码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时将药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信息上传到数据库,从而做到对每一盒(瓶)药品的全过程控制。


  此外,当药品出现质量等问题时,通过电子监管码可以追溯、召回;可以防止假药流入流通及销售环节;在出现灾情时,可以根据电子监管网提供的库存信息,调拨药品;可以有效约束企业的不规范行为,消费者通过上网、电话、短信等方式可以快速查询药品的品名、批准文号、剂型、规格等重要信息,发动全社会参与药品打假,构建药品安全监管的天网。


  2006年,国家率先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电子监管;2008年扩大到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共计500余家企业、2543个批准文号;此次在参与招标的基本药物品种上实行电子监管,是在之前电子监管基础上的再一次扩大,将会涉及3500余家生产企业和10000余家药品经营企业。据了解,到2015年,国家将在所有药品上实施电子监管码管理。药品电子监管符合未来信息化的要求,对于药品市场的规范将起到革命性的改变。


  “截止2011年3月31日,凡生产基本药物品种的中标企业必须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基本药物,一律不得参与招标采购。”国家虽然没有强行要求所有的医药企业必须上电子监管码,但是上述要求显然成为生产流通企业的一个门槛,如果不去跨越,将会失去基本药物生产和销售的资格。


  生产企业必须完成基本药物生产线的改造,购买相应的赋码设备,重新规划生产和仓储等信息流程;经营企业必须完成密匙申请、配备相应的扫描设备、修改相应的物流流程、增加相应的工作人员。在各地中标药品价格持续走低的现实中,这种改造成本的增加,将为企业带来经济压力。


  此外,标准和要求的提高,势必会使一些不具备升级条件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出局,从而增加行业集中度,这是此政策的另一积极意义。但是目前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尤其表现在以物流为主的流通企业中。由于流通企业目前都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采用的多是国际物品条形码,而电子监管码的增加将会增加一次扫描过程,使得企业发货效率降低。希望这种“一品两码”的问题能够早日解决,以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


  另外,电子监管制度的实施涉及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药店、医院、个体诊所等多个环节,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际推行中也一定会面临种种困难,因此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应付各种可能性的预案。


  与此同时,据了解,目前各地大部分企业虽然都已做好准备,但是对于这一政策将会带来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认识显然不足。因此有人认为,电子监管码管理制度在执行中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才能使好事办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