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上海外资企业中标多 质量与价格平衡

上海外资企业中标多 质量与价格平衡

  5月27日,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第二批中标结果对外公布。令人惊讶的是,外资、合资品种中标数目相当之多,与年初外企所谓的“绝大部分外资企业产品都会因为价格问题退出上海基本药物招标”的悲观论调形成鲜明对比。而随着集中招标采购在各地展开,在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推行中,以药品安全有效为前提的“质量和价格平衡”问题将继续拷问整个产业。

   
  外企中标品种多


  2010年12月27日,上海卫生局发布招标公告,正式启动本年度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采购的总量为307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和381个上海市增补目录品种。其主要原则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包括引入“量价挂钩”模式以促使企业降价;区分质量层次(单独定价和GMP)以保持本市社区用药水平等。

   
  而5月27日的中标结果则显示,外企品种明显增多。据《医药经济报》采访人员粗略统计,至少有60多个品种在上海基层医疗机构中标,远远超过此前RDPAC的预测:“原来的71个品种,只有4个产品可能投标;而后增的62个品种,绝大部分产品都会退出。”

   
  采访人员参照中标前后的价格发现,这些外资品种的价格均有所下降,但降幅并不明显。“上海做了初步统计,社区中标价格总体降幅为39%(含15%差率),我们外企品种降幅没有这么大,但目前的价格是在上海医药市场上前所未有的,比以前降了不少,可以说是公司能够接受的最低价。”前述外企负责人士表示。

   
  而对于外企“可接受价格”的衡量标准,有知情人士透露,外资品种在投标时会综合考虑其品种在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销量及与国产同类品种的价格对比;如果与国产同类品种的价差较大,就意味着要想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标,企业需要进行大幅度的降价,出于维护二级以上市场的考虑,外资企业宁愿放弃该品种在基层医疗市场的投标。

   
  而对于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市场,外资厂商显然不会轻言放弃。从本次上海最终的中标结果可以看出,外资中标品种为了进入上海基层医疗市场,或多或少作了一定幅度的降价。事实上,一方面外企价格有所松动;另一方面,较高的用药和医保水平也促使上海方面最终放弃“在基药招标中抑制高价药进入”的初衷,最后相互作出妥协。


  上海模式更理智

   
  而较之其他区域的基药药物招标模式,上海的基本药物招标具有一定特点:采用了定量综合评价,评标要素由质量、信誉与服务、价格三方面组成,并实施了重视专利药品的分类评审,从根本上避免了单纯的价格“恶意”竞争。

   
  此外,本次上海基药招标的医疗机构范围是全市所有的非营利性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而非仅仅是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故对于688个品种的投标厂商而言,需要上报2个投标价格:“投标价Ⅰ”是针对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外的其他上海市参加招标的医疗机构药品评标的价格依据;“投标价Ⅱ”是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评标的价格依据。


  一般而言,“投标价Ⅰ”要高于“投标价Ⅱ”。如果厂家的品种中了“投标价Ⅱ”就意味着该品种能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按照这个价格进行销售;如果厂家的品种中了“投标价I”,也就是说,该品种将无法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措施将促使企业对于价格与医药市场的博弈有更多的衡量。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