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导致病人被活着 究竟救不救 |
![]() |
北京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旭岩直言:ICU的出现,导致了“短时间不可能生存”变成了“长时间不能死去”,导致了病人“被活着”。以前,人类的死亡是“高代价、无成本、自然决定的”;后来有一定治疗手段后,死亡是“高代价、低成本、自然与人共同决定”;而现在,人类用“高代价、高成本”去追求长期存活。
长住ICU,救还是不救?救,违反自然规律;不救,违反社会伦理。医生呼吁健全相关法规。医学要救死扶伤,在“ICU(重症监护)时代”,一些已经是无效治疗的患者(如脑死亡),通过ICU可延续着生命。救,违反自然规律;不救,违反社会伦理。两难面前,医学该如何处理?这两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南方急危重症论坛上,这一人文论争受到人们关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逐渐完善,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重症患者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现代医院都有重症监护室(ICU)。ICU能救人,但同时也给现代医学带来一个难题:一些无效治疗的患者,仅靠重症监护延续生命,救治是违背自然规律,不救治有悖社会伦理,该如何处置?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曾红科介绍,重症患者进入ICU救治,一般是3-5天,重症消失后就选择离开;但有些患者,比如脑死亡、或者器官衰竭,医学上已宣布是无效治疗了,还通过高投入、依靠器官代替与技术支持而延续生命,这种现象现在不少,“曾有病人在ICU一住十多年”!陈旭岩说,已经是无效治疗,仍在ICU里延续生命,不仅浪费ICU资源,也违背了自然生死规律,使人无法寿终正寝,“这是对患者的不尊重”。
“ICU时代”医生面临两难选择 呼吁健全相关法规
对于已是无效治疗的患者,是选择继续治疗,还是选择放弃治疗?一般来说,主要由患者、家属与医生共同决定。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唐柚青教授说,选择继续治疗,主要是患者及家属的传统道德要求,而医生则是出于同情心与人道的态度。目前,国内医生倡导放弃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永久性不可逆昏迷者(“植物人”)、绝症晚期患者等。如何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唐柚青认为,一方面要健全政策法规,诸如《脑死亡法》、《植物人条例》等要出台,引导人们处事的方式。同时社会舆论和文化教育方面,要营造一种理性看待生死、理性看待放弃治疗的氛围。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