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上海版医改方案 向国际化前进

上海版医改方案 向国际化前进

  上海,这座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前进。在几个月前公布的上海版医改方案中,也透露出这种雄心。尽管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最后一个公布,但沪版医改方案还是获得了外界一致好评。在一系列数字指标上,上海医改方案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除这些目标外,上海还在默默地做着更多基础性工作。透过这些工作不难发现,即使是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医改在最基础的部分的推进依然需要艰苦的探索和努力。6月29日,一个平常工作日的下午,采访人员在上海市徐汇区长顺坊社区碰到了正在巡访家庭病床的家庭医生邱宏亮。每天10时看完门诊后,他就会背着黄挎包,带上听诊器,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在几个小区之间来回跑。

   
  如果抛开对医改的种种专业探讨与分析,只是让长顺坊社区树荫下几位正在乘凉的阿姨来谈谈医改,她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邱宏亮的次数更多了,而且他管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说是提供‘六位一体’服务,实际上与居民健康相关的都要管。”邱宏亮说,从疾病诊治到公共卫生,从入户随访到慢性病管理,甚至在路边遇到阿姨买菜回来,他都会从营养学的角度给出建议。

   
  上海市卫生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付晨介绍,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医改方案规定的许多硬指标,上海已提前达到甚至超过。而要解决上海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因此,上海医改方案探索实施5项基础性工作,包括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家庭医生制度。

   
  这5项基础工作,被誉为上海在“四梁八柱”之下夯打的5层“地基”。而区域资源配置和医疗联合体的基础都是家庭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部分就是培训家庭医生,信息化建设在社区的服务主体也是家庭医生。和邱宏亮一样默默在上海2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家庭医生,成为上海医改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不过,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的头两个月,一些问题还是暴露出来,抱怨最多的依然是人手不够。特别是家庭医生承诺的健康咨询,激发了居民极大的热情。邱宏亮说,每天都要接到好几十个电话,不分白天黑夜。有的家庭医生实在撑不住,只好每天晚上一过10时便关掉手机。

 
  面对全科医生的缺口,相关部门已经在着手弥补。上海正按照每年规范化培训数百人的速度培养全科医师,一个包括培训中心、临床基地、社区基地在内的全科医生培训体系也在建设中。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副处长许铁峰介绍,从2000年开始,上海便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不过,这种由单位选派人员参加培训的方式也逐渐显示出了局限性。针对其中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上海市卫生局决定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两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对他们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管理委托社会化专业管理机构管理,培养经费由市、区(县)二级政府共同负担。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