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中国制药标准“漏洞”点评

中国制药标准“漏洞”点评

  2011年,围绕青蒿素的发现归属权,国内医药界一度掀起波澜。作为中国药物市场创新的骄傲,青蒿素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多大收益。中国医药股吧研报保健品进出口商会10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8月,含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品出口额仅为464.61万美元。即便这个数字,多半也源于跨国药企的制剂产能转移。

 

  石药集团一高层人士表示,在发现青蒿素的治疗作用后,我国并未深入分析并申请专利,目前青蒿素的专利权持有人是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而重庆、成都一些地区正广种青蒿素,为外资药企提供原料。青蒿素没有推动中国医药经济发展。

 

  类似现象在中国医药产业中存在很多。原料药出口领域,中国获得美国FDA的认证远不如印度多;获欧、美、日西药制剂认证的企业仅30余家;中药制剂方面,部分产品的专利和商标被日本和韩国抢先注册;中药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因标准不清被拒之门外。


  并非欧盟国家可以远离中药产品。林瑞超介绍,欧盟天然药物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市场之一,销售市场年均增速达百分之十。其中,德国人均年草药消费额为14.4英镑,法国人均消费额为1.56英镑,英国整个市场每年可达2.25亿英镑。英国药企还设立专门的天然药物部门,开始复方制剂的研发。

 

  而国内药企对中药制剂标准研究及专利认证不仅淡漠,且落后于日本和韩国。目前,日本有百分之四十的医师开汉方药和天然药物;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建立中药厂80个,市场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两国均为中药产业制定了规章或GMP生产标准。仅日本政府批准使用的纳入“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产品就有140种,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等使用频率较高。

 

  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优势药物市场,德国在明确疗效后,领先中国将其成分鉴定清楚,并制定有关所含黄酮醇的质量标准,申请专利。业内专家称,受制于行业传统,国内中药业缺乏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进行评价的标准体系,在申请认证和专利方面缺乏保护意识。一位医药协会领导感慨,在国际舞台上,标准制定就像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走出去是看不到国际制药巨头间唇枪舌剑的激烈场面的。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