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药品出厂价低或将带来新一轮降价

药品出厂价低或将带来新一轮降价

  最近,媒体不断曝光暴利药问题,但与此同时,很多药物价格多年不变,厂家无利可图而不得不退市。这暴露了我国药品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据悉,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出台药品成本调查办法,年内将发动新一轮药品出厂价“大起底”,医药产业或将迎来第29次药品大降价。采访人员发现,北京悦康药业生产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央视曝光的出厂价为3.91元/盒,而广东省物价部门给出的最高零售价则高达58.1元,价差14.85倍。“如果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最高零售价只有10元,出厂价4元,这中间只有6元可以用来公关。

   
  因此,每次国家发改委降低药品最高零售价,药厂总是叫苦连天。而一些企业拼命找关系,希望物价部门能将"天花板"定高点也是这一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药行业人士说。据悉,8年来国家发改委已经降了28次降低药品最高零售价。

  
  另一方面却是价格调整严重滞后,导致很多厂家无利可图,以次充好,甚至逼得厂家不得不放弃生产。比如前段时间全国缺货的心脏外科手术必用药鱼精蛋白,其价格就多年未有变动,由于无利润,全国只有一家企业在生产,我国多个地方心脏外科手术就“停摆”。
 

  大部分药品限价的确定都是以市场现售价为基础,进行微调。很多企业不惜一切手段进行公关,在一两个省份提高中标价,别的省份也会参考这一价格,这样就能迅速在其他省份获得高价。如去年曝光的天价芦笋片,出厂价是15元,但其在物价部门的政府定价已经高达136元,就是这一操作思路的典型应用。

   
  一位在本土和外资药厂均做过销售的陈先生告诉采访人员,我国很多药厂由于实力弱小,往往采取大包的形式将产品包给经销商去做,药厂赚的只是生产利润。但是销售和市场推广才是药品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大头。尤其是在药品招标这块的公关费用,更是企业不得不承受之痛。“现在这个最高零售价定得太高没作用,定得太低企业死翘翘。物价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销售模式来调查出厂价,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陈先生说。

   
  而为了扭转上述种种弊端,国家发改委出台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这是制订最高零售价的最主要依据。将按照企业实际的销售方式进行成本核查。办法要求药品生产企业要提供包括销售合同和企业财务报告、销售明细账、销售发票等会计凭证、“收存发”记录、发运凭证、职工工资发放记录等在内的资料。国家发改委将根据销售明细账核对调查药品的最高和最低出厂价格,按调查期间内所有出厂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核算平均出厂价格。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