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仿制药机会成医药界焦点 |
![]() |
生物仿制药带来的机会成为近年来医药界最关注的焦点。最为吸引眼球的一组数据是: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的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与仿制药创下新高,分别达到14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在美国以外,生物仿制药的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美元。11月25日-26日,由生物谷主办的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围绕“生物仿制药产业趋势与关键技术”等话题深入讨论与分析全面阐释。
与会专家认为,2013年、2014年,一批生物医药专利将集中到期。美国FDA针对生物仿制药的法规也即将出炉,预示着生物仿制药在未来5至10年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与会专家表示,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上市公司中,海正药业牵手辉瑞,先声药业联手默沙东,复星医药与龙沙集团联姻,均被认为是国内企业拓展生物仿制药的代表。
据悉,我国的生物仿制药研发已具备一定基础。以上海为例,已经有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华新生物、万兴生物等7家企业拥有干扰素、生长激素等药物。据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傅大煦介绍,“十二五”期间,在重组细胞因子药物与生物治疗产业的发展方向,将重点开展针对新靶点的创新基因工程细胞因子、自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
科技部技术顾问李向明研究员对中国生物仿制药企业提出建议,专利到期前,就提前布局仿制,并可增加适应症等,都是生物仿制药的机会。但企业是否有机会,还是看是否有专利,核心技术。
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总监陈如雷向采访人员表示,据权威预测机构发布的数据,到2021年全球的生物仿制药将达2500亿美金。他同时表示,技术上成功,不等于商业上成功,在整个生物制药领域尤其如此。不要仅仅盯在技术层面,市场销售和渠道同样至关重要,要有市场运作的工夫,商业才有望成功。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芮国忠主任提醒,国内搞创新药,一定要想好商业思路,有市场再去搞创新,不可为创新而创新,要为商业而创新。

- 相关报道
-
- Nature背靠背突破:iPS细胞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元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成果 (2025-04-21)
- 两篇Cell 揭秘细胞因子与大脑的“爱恨情仇”!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不仅能指挥免疫细胞对抗病原体,还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2025-04-21)
- 医保“打包”付费助力医、保、患三方初步共赢 (2025-04-21)
- 落实新规,13省134个兼顾区完成定点批发药店“无码不结” (2025-04-21)
- 益普生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稳健业绩增长并确认全年业绩指引 (2025-04-21)
- Nature子刊:朱孝峰/邓蓉团队揭开铁死亡传播机制,带来抗癌新靶点 (2025-04-20)
- Nature子刊:清华大学江鹏团队揭示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提高抗病毒免疫能力 (2025-04-20)
- Cell:致命蛋白如何变身守护者?DNA双螺旋破解神经退行之锁 (2025-04-20)
- 帕金森病治疗的“巨大飞跃”!两篇Nature论文齐发:干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2025-04-19)
- 《神经元》:中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免疫细胞ILC2可以促进卒中的后神经修复! (2025-04-1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