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多肽药物合成技术迎“第二春”

多肽药物合成技术迎“第二春”

  目前,多肽药物因具有药用剂量小、副作用低、易于进入应用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多肽药物生产排放废物少,也令制药企业更多地投入到这一绿色领域。事实上,因多肽药物的较好应用前景,其已成为药物化学研发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针对蛋白质、多肽类药物传递释放体系的各种研究急剧增多。

 

  通过对肽分子进行修饰,改变结构或引入非肽结构,不仅可以降低毒素作用,还能突破多肽药物合成难题,可谓“树上开花”,出奇制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内源性多肽、蛋白结构与功能将不断得到阐明,会有更多的活性肽直接或经结构改造被赋予更优良的药学特性而开发为新药。”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王锐博士在日前举办的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上、表示,化学、生物、高分子材料、制剂技术等多学科之间的交融将产生更多、更先进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为肽类药物研发提供广阔的前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蛋白质组学以及其他组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体内多肽、蛋白质功能的了解也越来越透彻。据了解,存在于体内的信号分子有相当数量是肽和蛋白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这些多肽药物中的物质的失衡有关。

 

  源于生物体本身的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日益受到重视,它们被称为内源性活性肽或蛋白质。由于生物活性肽在体内含量极少而效应极强,分布广泛,因而为多种药物研发提供了天然先导化合物。生物活性肽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外源性肽,尤其是源于动物的肽类毒素和抗生素,如蜂毒、蛇毒、蛙毒、芋螺毒素等。

 

  其生理效应强,作用广泛,在多肽药物研发中已经引起极大关注,特别是在镇痛、抗炎、抗肿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不乏已经开发为药物的先例。内源性和外源性生物活性肽为肽类药物研发提供了巨大的天然活性肽库,尽管它们可直接开发为药物,但由于其固有特性,往往需要经过化学修饰,赋予其适合药物开发的特性,才能开发为有价值的药物。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