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投资近在眼前药企吃不起 只因数字“庞大”

投资近在眼前药企吃不起 只因数字“庞大”

  “近百亿的国家投资近在眼前,但是就怕国内药企吃不下。”北京一家疫苗企业的销售经理李伟(化名)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感叹道。10月底,国务院公布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除了全盘布局的利好政策之外,重点项目的投资规模被确定为94亿元。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数字已经超预期地“庞大”。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疫苗大国,一是生产规模大,二是市场潜力大。”李伟介绍说,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疫苗市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且潜力十足的“商业蓝海”。“今年的利好政策非常多,可谓是密集性出台,尤其是直接划拨专项资金和重点投资的做法,极大地刺激了生物医药行业,尤其是疫苗行业的热情。”李伟说。

   
  “今年,中国疫苗企业的增速将达到20%左右,预计到2012年,我国疫苗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20亿元。”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说。可是,与百亿市场规模的“大国身份”相比,我国疫苗企业的生产品种和品质却显得异常虚弱。“国内的疫苗大多还属于仿制,自行研发的品种非常少,而且从目标市场来看,国内疫苗向国际市场销售的情况还寥寥无几。”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疫苗行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难以弥补的两大短板。“一是科研能力不足,尤其是手足口病等6种疫苗的研发。二是规模化生产及应急保障能力不足,这在SARS事件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中国医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下称“中生集团”)副总经理沈心亮对采访人员表示。

   
  《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的公布使计划免疫(EPI)成为首批获益的热门之选。“目前,我国EPI已经覆盖了15种疫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加之各地财政EPI配套资金数量不一,使得部分EPI疫苗的实际接种率仍有待提高。”郭凡礼分析说。

   
  EPI领军企业天坛生物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天坛生物是国家计划免疫疫苗的重要生产基地,属于‘国家队’,而且刚刚宣布完成改制,其大股东中生集团很有可能在香港上市。”李伟认为,天坛生物和中生集团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即使不能直接获得国家重点投资的支持,疫苗行业也能得到“天外来财”。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长熊晓鸽对采访人员表示:“生物医药的投资回报率是比较高的,这两年吸引了很多风投和私募基金的注意。”

   
  虽然国内药企在奋起直追,但外资药企的优势依然明显。根据市场调研机构Karolama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球预防性疫苗市场已达到221亿美元。这块蛋糕主要由5家企业分食:GSK是市场老大,占领了全球市场的24.7%,其后分别是赛诺菲巴斯德(18.9%)、默沙东(16.4%)、辉瑞(13.1%)和诺华(10.8%)。

   
  2009年,H1N1流感暴发,快速推出针对性疫苗的外资药企一次性赚得盆满钵满。“其中,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巴斯德和诺华三家公司的流感疫苗销售总额在2010年上半年达到了64亿美元。”李伟说,“这一把就足以让外资企业‘赚一次歇三年’。”但随着我国对外资药企疫苗品种和规模的审批限制,外资药企在国内的扩张也稍显力不从心,因此,多家外企采取了“曲线包抄”的方式。“有产品引入,也有与国内药企的战略合作,甚至是合资、收购。”郭凡礼介绍说。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