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多重因素让中药材价格暴涨后大跌

多重因素让中药材价格暴涨后大跌

  近年来一路上扬的中药材价格,自今年6月起反转直下,目前虽然已经进入冬令传统的进补旺季,对中药材的需求逐渐增多,但市场仍然没有回暖迹象,且短期内下行趋势难以改变。业内人士指出,中药材价格的大起大落,不仅对中药材市场带来了严重冲击,而且将直接影响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来自全国主要药材交易市场的信息也表明,已经持续4个多月的下跌行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其中滋补类药材的跌幅最为明显,最高跌幅达到50%以上,且某些品种仍在不断探底。如甘肃产党参从最高价大约100元/千克左右,滑落至现在的50元左右;四川产川芎、麦冬在一两个月内,价格狂泻;浙江的贝母、白术也有近50%的跌幅。

 

  分析目前中药材降价的前因后果,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成因复杂,但根据市场规律,前期虚高的中药材价格已经持续较长时间,有涨必有跌,当前价格回调也属必然;随着近年家种药材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存货充足,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更促使价格下行;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之下,游资炒作力度减弱,也有力地遏制了虚高的价格;去年以来国内疫情形势稳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使价格上行逐渐失去动力。

 

  一旦药农大面积弃种,将直接重创整个产业链的根本,几年后必然又会出现药材交易短缺,为市场行情进入新一轮暴涨暴跌埋下隐患,形成恶性循环;暴涨暴跌导致的药材囤积和抢购抢挖,不仅降低了中药材质量,而且破坏了野生资源。因此,保持中药材价格的相对稳定,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中药材价格后市行情,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总的来看,目前供大于求的不良局面仍需一段时间消化。预计一些高价位的品种还会掉价,一些产新品种还有下滑的空间,当然下滑到低价位会有小幅度的反弹,但总体趋势依然呈现低迷状态。但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现代家种技术研究的不足,部分野生药材价格在明年后半年仍有上升的可能,但将逐渐趋于理性,不会再出现以往的狂涨局面。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