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制药行业面临危机 医药行业仍旧坚挺

制药行业面临危机 医药行业仍旧坚挺

  过去几年,为应对“重磅炸弹”药物时代的终结,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等制药巨头纷纷宣布在美国和欧洲大量裁员,削减成本。制药行业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危机。目前,医药行业仍旧坚挺。据汤姆森路透旗下国际医药研究公司(Centre for Medicines Research International,简称CMR)发布的《2011CMR国际药物研发概况》(下称《概况》)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药品销售总额为856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有明显迹象表明,大型制药公司的研发正在萎缩。

   
  据《概况》称,2010年制药行业在全球共上市了21种新分子实体(NMEs),与2007年和2008年全年水平持平。在上市的21种NMEs中,大型制药公司仅占7种,大公司正在丧失传统优势。2010年,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新药数量比2007年下降55%。其它研究阶段的新药也出现类似的跌幅:Ⅱ期下降53%,Ⅰ期下降47%。

   
  大型药企主要依靠长期统治市场的专利产品,过去5年新上市产品2010年的销售额为8560亿美元,仅占5%。在美国,2012-2014年间有110多种产品专利到期,其中14种属于“重磅炸弹”级药物。《概况》总结道:“未来3年,世界领先的制药公司收入来源面临相当大的风险。”

 
  大药厂通过大规模兼并、收购和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和业务精简。跨国药厂纷纷宣布关闭整个研发基地和生产工厂,重新调整自己的资源,集中于更有前途的领域。他们把研发活动外包给新兴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合同研究组织(CRO)。在新药研发从小分子、化学设计分子向大分子生物制品转移的时代,化学家受到的冲击最大。美国很多新药研究已开始关注生物技术和生物分子领域。预计未来3-4年内,制药行业的大型制药公司将裁减上万名化学家。

   
  大型制药公司正在寻找各种途径以降低成本和风险,这正是小型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最擅长的领域。CRO公司吸引了大量由大制药公司裁减的化学家。许多CRO公司可进行毒理学实验和临床试验,同时还可为大型制药公司提供政策服务。值得关注的是,医药研发外包收益和风险并存,医药研发外包一方面可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应看到易依赖外包商、失去创新能力、流失核心技术等风险。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