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特色医疗卫生制度已经“成形”

特色医疗卫生制度已经“成形”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的确立,不仅将长久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出了中国式的解决办法。1月5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竺认为,这不仅将长久造福于国民,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出了中国式的解决办法。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根据意见精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由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共同构成,四大体系四位一体,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等八项体制机制及条件,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因此,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被形象地概括为“四梁八柱”。

   
  新医改实施3年来,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乡基层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得到了系统化、规模化的健康管理,越来越多的重点人群获得了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城镇显著高于农村;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城乡居民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

   
  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的初步建立可以说是新医改实施3年来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这3年来,人民群众也通过医改得到了更多实惠,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卫生总费用也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一是“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区域,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农村地区从75.6%提高到80.8%。

   
  二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据统计,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数达到120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从23%提高到40%。过去5年,中医师占医师队伍的比重从10.3%提高到12.2%。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