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大医院的小研发能否“长远”

大医院的小研发能否“长远”

  不断扩大的市场给拥有新技术的跨国医药巨头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当然相应的利润也不断流向跨国巨头,为跨国巨头研发新药不断注入更加充沛的资源。相反,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动力在进一步枯竭。关于药品研发,外行人谈显然是班门弄斧,然而,作为一名医药人,看到又一家本土CRO--凯维斯被外资收购,不免对中国医药市场的未来又增加几分忧虑。

   
  凭借着人口优势为基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及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增长数据正如预期的由大国医药市场向世界第一规模的医药消费王国迈进。在可以用“消费得起”来评价国人用药的喜人情形时,背后闪耀的是万亿乃至数万亿的销售数字、百亿千亿乃至万亿的药品市场利润。当医药行业意识到,处方药市场绝对优势被外资企业所拥有,民族医药工业仿制药利润趋向于零,而外资专利产品赚得盆钵满满之时,大家一致慨叹:一只新药品种的研发耗时十年不止,动辄数亿、十亿甚至百亿资金,谁承受得起?

   
  在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习惯行规的时代,敢于挑战全球医药技术前沿的民族医药研发机构,可谓中国医药行业的脊梁。十五年前,随着凯维斯、药明康德等专门的药品研发公司陆续起步,曾经给民族医药技术占领世界前沿阵地的梦想带来希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2010年,三十年还不到一半,中国医药研发的“山头王”就被西方研发霸主陆续“招安”;中国医药研发“谁搞得起”之论似乎正在被陆续的论据而证明。

   
  拥有领先研发水平的大型企业的股票是能给股民安全感的,道理很简单:其更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运营更安全。但是,扫描国内所谓的大医药企业,即使将销售额的30%都用于研发,其从资源上与跨国巨头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难以相提并论;因此,局外人只好相信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聪明,可以做到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完全有可能创造奇迹。

   
  但是,小概率的可能如果再遇到发展环境的制约,奇迹就会变得渺茫。这里让我联想到不久前参与的一宗医疗新技术投资项目答辩:一名从国外领先的药品研发机构回国的海归,带来了先进的单克隆抗体早期肿瘤筛查技术,该技术属于前沿领先技术,在全球医药市场还属于空白。某地政府打算投资支持海归来创业,请医药、医疗行业知名专家参与投资决策评审,这些行业专家不约而同提出同样一个“惟洋人是瞻”的问题--“你的技术在世界哪里已经应用,国外哪个地方的哪个权威专家承认你的成果”,并以此而草草否定。   
 
  久于医药市场的人士都清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就算新技术药品已经从工厂制造成功,可以上市销售,但在医保、招投标、处方影响等规则制约下,新药实现市场化又谈何容易?于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专业研发企业被招安并购的行为又深为理解和同情。企业家多数是轻视金钱而重事业的,放弃事业理想肯定有情非得以的理由。但是站在行业的角度看,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让人对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增加忧虑。

   
  不论前途多么渺茫,总会有阳光透过树梢。国家医药行业的若干规划都将技术创新提到新的高度,上百亿的医药技术创新扶持资金被列入预算,各地政府大力兴建医药工业园,国有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了医药技术创新发展规划,众多上市公司都将药品研发上升到战略层面。但阳光普照下,还是阴影扑朔:资源分散、资源配置不科学、决策水平低、说了不做等现象在医药研发领域时刻发生着;专业的医药研发人才多数是半路出家,民族医药战略高度的医药研发规划还有待思考。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