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医药流通变革20年 激烈竞争只是说辞_医药资讯

医药流通变革20年 激烈竞争只是说辞_医药资讯

特殊的医药行业的改革在迷雾中行走,在此大背景下的流通变革,作为“医药产业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壁垒”,因抹上了浓重的行业色彩而成为行业变革的一个标识。在经历了医药流通变革的多个节点后,业内人士称: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医药商业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全面竞争时代是从2004年开始,之前都是非完全竞争。任何所谓的竞争‘激烈’,只是为水平低寻找说辞。”九州通集团董事局副秘书长、北京丰科城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正乾这样说。 的确,在梳理医药流通的历史变迁时,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但是在政策上对其改革有明确意义的,只铭刻下3个节点:1984、1999、2004,由此划分出3段发展时期。前20年的变革都只是真正市场化竞争的铺垫,激烈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年代的很多产业一样,医药流通同样经历着:供求关系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因此它的历史依然有章可循。然而,它们又是有所差别的。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家电业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已在世界家电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而极具特殊性的医药行业的改革开放还一直在迷雾中行走,在此大背景下的流通变革,作为“医药产业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壁垒”,自然也染上了浓厚的行业色彩。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医药流通放在行业的宏大主题下,以两次有转折意义的政策出台为依据,理清20年的发展脉络,为现在才真正激烈的竞争积攒清醒的智慧。 1984年到1999年:计划没落后的春秋时期 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计划”之网疏而不漏。 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全国医药商品产销计划需要衔接、平衡,由中国医药公司统一规划,一、二、三级批发层层下达指标,层层调拨。整个医药商业全部被国企垄断,尽管医药商业的管理体制曾经历了几次调整,但是大体还是实行的“统购统销”。 随着医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逐渐向买方靠拢。此时,统购统销不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流通行业的改革伴随国民经济改革,始于1984年。政府开始把医药商业推向市场,取消统购统销、按级调拨等项规定,实行“多渠道、少环节”,一、二、三级站可同时从药厂进货,一、二级站也开始向医院销售。很多下属公司开始办企业进行药品销售;工业进入商业领域自销不再是个别现象;一些新办的批发企业开始出现。 其结果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形成了16000多家散、小、乱的商业企业。但平均毛利率是12.69%,费用率12.59%,纯利润率只有0.1%。同时,由于是“一哄而上”,不少批发企业并不正规,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将这一阶段称为医药商业的“春秋时期”。 此时,虽然流通开始改变规则、走向市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过分强调药品的特殊性、专营性及国有主渠道作用,几乎还是在垄断环境下生存,经营思想、体制和制度改变不大。 1999年到2004年:硝烟四起的战国境况 对流通行业改革的垄断局面真正有所触动的,是1999年底原国家经贸委发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指导意见》(1999)1055号文件。 “原经贸委指导流通体制的主要精髓是机制创新和管理革新,即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方式现代化。因此这次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方式现代化。”原国家经贸委医药司企事业改革处陈仙霞处长如此解读。 其实,除了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我们还注意到有两件事在此前后同时发生。 先是“入世”的影响,根据中国政府的承诺,对医药商业冲击最大的可能就是2003年1月1日后放开药品分销服务体系,预想中对行业冲击不小。 另外,2000年7月24至26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会提出,为了保证医疗保险改革目标的实现,必须配套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这3项改革。后在8部委出台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