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糖尿病药物开发 谁将是市场的主流

糖尿病药物开发 谁将是市场的主流

  尽管无论何种列酮类降糖药均存有一定的副作用风险,列酮类降糖药物仍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药物之一,其他降糖药难以取代其地位。最早开发上市的PPAR拮抗剂类新药为噻唑烷二酮类新型化合物类药物,第一只在实验室里合成成功的这类药物为“西格列酮”(ciglitazone)和随后科研人员将西格列酮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由一个硫原子取代的新药Rhodanine。但随后所做的动物试验证实,这2只新药由于副作用过大而只能放弃。

   
  后来上市的3只噻唑烷二酮类新药为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但上市2年后,曲格列酮由于存在引发肝炎等严重副作用而被迫撤市,现在市场上仅存2只列酮类降糖药。不久前,欧盟药品委员会和美国FDA先后宣布要严格限制罗格列酮的使用范围,因为长期服用罗格列酮有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等心脏病。

  
  除上述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外,其他正在研制中的这类新药还有MCC-555(化学名:Netoglitazaone)属于一种强力降糖药。另一只研发中的噻唑烷二酮类新药为Riboglitazone。不久前,国外上市了新一代PPAR拮抗剂类降糖药物Muraglitazar(英格他唑)。据国外医学杂志报道,病人在服用5mg英格他唑药片后的第4个月,其糖化血红蛋白(AIC)可降至6.5%。更令人振奋的消息是,病人服用英格他唑片后,其血脂(甘油三酯)平均下降28%,而具有保护心脏作用的HDL(高密度脂蛋白)则升高了19.2%,但此药对降低LDL则无益处。糖尿病史患者最主要的特征是血糖值较高和血脂异常(HDL含量降低和LDL值升高)。


  西方医学研究人员将新开发的列酮类降糖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归纳如下:列酮类药物确能有效降低血糖,且作用普遍优于传统降糖老药如磺酰脲类和双胍类药物,但必须指出,无论何种列酮类降糖药均存有一定的副作用风险,其中包括肝毒性、横纹肌溶解和心肌梗死等,且久服会增加患骨骼疏松症的可能性。尽管如此,现在列酮类降糖药仍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药物之一,其他降糖药难以取代其地位。尤其是2006年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新药“英格他唑”(Muraglitazar),经过几年的临床使用,证明它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并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值、低密度脂蛋白值并提高LDL(高密度脂蛋白)值,故此药属于比较优秀的糖尿病药物。

   
  而现在国外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其他降糖新药情况大致如下。Saxagliptin由阿斯利康与百时美施贵宝制药公司合作开发的新药,它属于DPPⅣ抑制剂类药物,其主要作用为抑制血清中的二肽基氨基肽酶(即DPPⅣ),从而可有效增加一种名为Incretin(肠促胰岛素)的物质的产生量。据国外媒体报道,2009年8月,FDA正式批准由上述2家跨国制药公司联合开发的DPPⅣ抑制剂类新药Saxagliptin在美国上市。目前该药尚无副作用病例报道。

   
  Cyclo-Z此药系由旅美华人科学家李兆平博士(音译)及其助手所研制。据介绍,Cyclo-Z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病人体内的锌含量,与现有降糖药配伍服用可起到有效控制高血糖的作用。据此前西方研究人员报道,糖尿病人体内普遍缺锌,故适当补充锌制剂可有效降低血糖。目前,美国市场上流行的一些降血糖保健食品(如富锌酵母制剂和葡糖酸锌等)已被证实确实具有降低空腹血糖的功效。据Cyclo-Z的研制者李博士透露,此药系一种环合双肽与锌的混合物。在此前所做的糖尿病实验动物试验中,Cycol-Z显示出强大的降血糖作用。
   

  1.6二磷酸果糖酶抑制剂这是日本三共制药株式会社与美国Metabasis公司合作进行开发的新型降血糖药物。而美国辉瑞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则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先行者。这些大公司已将各自降糖新药的研制目标定位在开发磷脂糖原酶抑制剂类上。西方医药专家认为,在这类新药中,第二代产品即“糖原磷脂酶抑制剂”的“反义药物”(如美国公司正在研制中的CS-917即属于此类产品)最可能上市,但这也许需要再等待若干年时间。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