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质疏松症治疗技术实现突破 |
![]() |
中国科学家历时3年攻关,在骨质疏松症预防治疗方面取得世界级突破性成果。他们研制成功一种能够特异性携带任何具有成骨潜能的小核酸到达骨形成部位的靶向递送系统,经过动物实验证实,这种递送系统能够高效而安全地促进携带的成骨小核酸逆转骨质疏松,为骨质疏松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核酸药物研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由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张戈教授团队、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令强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中心秦岭教授团队以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杨智钧教授团队共同完成的这一成果,1月30日在最新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杂志在线发表。
据知,成年人在骨发育成熟以后,通过骨吸收与骨形成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来维持骨的新陈代谢。随着人体衰老,骨形成能力下降,不能够弥补被吸收的骨,造成骨丢失,出现骨质疏松以及骨折并发症。现有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骨吸收来延缓骨丢失,但已经流失的骨量却无法补回。作为世界人口大国,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7亿,依据国际标准,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数越多。目前国际上唯一公认的通过促进新骨生成来恢复骨量的治疗药物,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导致骨吸收增加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近年来致力于开发能够刺激新骨生成而又不刺激骨吸收的新药,以达到治疗甚至逆转骨质疏松症进程。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基于促进骨形成的全新的骨质疏松治疗途径,向解决骨质疏松治疗中已流失的骨量无法补回的医学难题迈出了一步。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少将在1日举行的座谈会上表示,当前中国正在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已有的经验表明,航天员在外太空的长期驻留必然会引起骨丢失,但其防治为世纪性难题。这项骨质疏松研究成果对于开展航天员骨丢失的医学防护以及救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 相关报道
-
- 【会议通知】ISFO (2025-04-22)
- "筛查新方案启航,公益行动助力"----共筑中国鼻咽癌防治新高地 (2025-04-22)
- 专家、业界聚焦西医药出海:摸索可行性途径 (2025-04-22)
- 两部分发文 许可出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临盆 (2025-04-22)
- 国度医保局:展开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任务 (2025-04-22)
- 国度卫健委对于进一步增强产前筛查服务治理的关照 (2025-04-22)
- 解读:对于进一步增强产前筛查服务治理的关照 (2025-04-22)
- Cell重磅:我国学者发现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spectosis,为溶血相关疾病治疗打开新思路 (2025-04-22)
- CT的致癌风险超出想象:最新研究显示,过度CT检查或导致5%的癌症新增病例,尤其是儿童青少年 (2025-04-21)
- Cell子刊:陶勇医生等开发重编程外泌体,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2025-04-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