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多地基药改革政策蓄势谋变

多地基药改革政策蓄势谋变

  与官方的说法相反,作为“三年医改”难点之一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并未实现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目的,反而削弱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使得其提供的门诊和住院服务锐减。 作为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范本”向全国推广的“安徽模式”亦面临同样困局。2011年9月1日,安徽省发布实施《关于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下称“61号文”)。

 

  从10个方面制定出台了30条新政策,这从另一个角度意味着“安徽模式”没有达至预期目的。2010年1月1日试点,2010年9月1日安徽省开始全面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其推行的改革模式被称为“安徽模式”。其重心是,在基层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和“收支两条线”,另外,对基本药物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的“双信封制度”。

 

  如今,“安徽模式”之中,“关门”的基本药物目录经过“增补”已然被消解;“收支两条线”这个造成基层积极性丧失、服务量锐减的政策已开始松动;“双信封”招标制度饱受诟病,且未在医疗机构9月的增补中实行,改动似乎也是必然;只余下“零差率”,还没有回调的迹象,但芜湖市三甲医院所推行的方式,近似于上海的“闵行模式”,本质上还是政府主导的“二次议价”。

 

  “安徽模式”实际上已经瓦解了。现在,以“安徽模式”为代表的基本药物制度自政策设计之初,就未能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且缺乏明确的政策目的和推行路径;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又因行政干预进一步扭曲,以至于出现了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按照安徽省卫生厅的说法,自2010年9月20日至2011年9月20日,安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安徽模式”实行之后,一方面,由于实行了“关门”的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用药受到限制,导致看病的不方便;另一方面,“零差率”和“收支两条线”的执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人员的收入水平下降且与个人工作能力及工作量关系不大,使得基层的卫生院由往日的想尽办法多收治病人变成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更愿意把病人转到更高级别的医院去就诊。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